本人任职于沈阳市一家中德国际学校,该校成立三年之久。在近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深切的感知:教师亲自参与学生的日常形成性评估,在追求学生内驱力时,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学校对学生评估分成两种类型,形成性评估(平时成绩)60%,结果性评估(期中期末测试)40%。(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分值比例会不同)
形成性评估主要分为四大项:努力程度、行为表现、日常作业和随堂测试、考勤。其中,努力程度主要看学生和老师课堂及课后的配合度,尤其是学生面对新的挑战任务时的状态或学生对已学知识复习及错题更改和理解等方面给予评估;行为表现包括学生在校礼貌、着装、参与活动等;日常作业为平时教师留的家庭作业,每次作业需要教师评分并进行记录;以上几个项目,可以很好的融合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让学生自我参与的意识不断加强,同时,也会在学生开学时与学生开会强调以上评估标准,让学生学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评估的分数为1-6分,1分为优秀,6分为差。一般学生得到4为刚及格。在整体评估中,对于老师来说,困难在于日常的记录需要细致,虽然学生数量不多,但是老师们跨年级备课压力也是不小,不过,如果老师记录严谨,还是都可以眷顾的。在进行评分过程中,需要教师将记录分数及内容汇总到不可更改的表格中,每两周查看一次学生表现,如果出现下滑,需要及时找学生约谈,如果分数一直不高,责需要和家长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前提是要有理有据说明学生丢分项,并给出改进意见后约谈学生或者家长。
结果性评估主要为期中、期末考试,并根据学校提供成绩单模板录入学生考试成绩,从而结合学生的形成性评估分数,最终出期中、期末分数。成绩单将成为学生将来申请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任何人没有更改的权利。
因为有形成性评估标准要求和结果性评估的结合,让学生不得不在日常学习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及和老师同学沟通的能力。如果出现教师情绪化或差异化赋分的情况,需要校长约谈各授课教师,在刨除特殊化分数后,最后给予学生平均分值。
整体教学评估实施中,涉及细节多,需要老师多注意。同时,也在不断挖掘老师发现学生优势、学生逐渐认识自我、纠正自我错误思维的过程。
总而言之,世界上不会存在完美的教育制度。我们更多要看到教师和学生犯错后,不断修正自我的过程。这也就是学校的校训:一起学习!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