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這是暢銷書《無聲告白》的第一句話,坦白說,這不是一部閱讀體驗很愉悅的書,因為在開篇,作者就讓女主角莉迪亞死了。一個青春期的美麗女孩,成績優異,父母兄長疼愛,是什麼讓她選擇了在別人酣睡的深夜走向了湖面,最後葬身于水中的自由和安寧。
莉迪亞的父母對於女兒的死感到震驚,實際上在警員調查過程中,她的父母驚訝地發現,莉迪亞與他們印象中的受歡迎、成績好完全相反,她實際上是個孤獨的人,幾乎沒有朋友,成績也已經嚴重下滑。
由此,作者筆鋒一轉,開始講述莉迪亞父母的過去。一個哈佛華裔學生,家庭赤貧,他靠著天賦一路學霸到了哈佛;一個單親家庭長大的白人女孩,她的媽媽一心想讓她成為醫生,並且嫁一個哈佛畢業生。然而一個原本想依靠妻子來進入主流社會的丈夫,卻發現妻子比她更宅更不合群更沒有朋友;而一個被母親指望出人頭地的學霸女,卻嫁了一個華人先生,從此斷絕母女來往,再也沒有夢想這回事。
所以莉迪亞的媽媽沒有成為醫生,便一廂情願地認為女兒極有生物天賦,一定會進入哈佛,成為最優秀的女醫生;莉迪亞的爸爸一輩子找不到社會認同感,所以期望子女成為學校裡的社交明星,成為他的驕傲。
因而他們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十幾年,竟然全然不知道,他們塑造的一個家庭,像牢籠,緊緊地捆住孩子,他們用要求來表達愛,用失望來施加壓力,只有在子女拿到優異成績單的時候才有一絲笑容。那麼,當莉迪亞的哥哥終於熬到了可以離家上大學之時,他迫不及待的出走成為了壓死莉迪亞的最後一根稻草,她無法想像自己如何繼續在父母的期待裡生活,在失去了最後的依賴和安慰的時候。
也許,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做一種對抗,而這種對抗很多來自父母。可悲的是,當時的父母不曾發覺,事後的父母也都不以為意。更悲傷的是,很多人在青春期就對抗失敗,很多人在垂垂老矣才幡然醒悟。
本書作者伍綺詩(Celeste Ng)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長大,父母均為科學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她用敏銳的洞察力和勇敢的坦率,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人對“與眾不同”會產生的渴望或恐懼,看到對於自己的期待、對於他人的期待又是怎樣對自己、對他人形成枷鎖,更無奈的悲劇是,一個人的反抗有時卻又成了另一個人的枷鎖。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也描繪了不少的家庭問題,其中家庭教育與個人成長的一些故事也從側面反映出扭曲的心理狀態讓家庭傷人的一面。
年輕人眼裡的一點點悲傷,總是比天還大。可是無數的少年,靠著自己的堅強努力從那樣天大的悲傷裡面走了出來。所以,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內心深處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