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进入小学,大部分的家长都有这个困惑:大语文的时代,语文如何学习?需要提前给孩子进行预习吗?如果不预习,担心孩子上课听不懂,跟不上。如果都提前预习了,知识点都掌握了,那孩子上课会不会没兴趣认真听课了呢?
任何的方法都有两面性,我们绝不提倡超纲学、超前学,这确实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会造成一定的扼杀。但在低年级的阶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绝对比知识内容本身更重要的多,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通过好的学习方法一点一滴形成的。比如课文的预习、练习、复习,这些方法很枯燥,并且对于某些科目(比如语文)来说,前期并不会有显著的效果出现。但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积累,孩子逐步进入高年级后,就会凸显出学习习惯好坏孩子之间巨大的差异。
预习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习惯。那么,身为家长的我们,该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引导工作呢?今天我们拿语文为例,谈一谈预习的几个方法,给大家一些启发的思路。
1、属于家长的“预习”
在每个新学期开始之前,家长应当先对孩子本学期的语文课本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点做到心中有数:生字有多少个?古诗有几首?文言文有几篇?涉及到哪些新的知识点?等等等等……
接下来,再对孩子进行一些测试,各部分的内容掌握程度如何?这样,可根据孩子对各知识块的掌握程度,有重点的进行针对性学习。比如,这学期课本有5首古诗,孩子之前都学习过了,那么可适当放宽,留在课堂上老师再梳理巩固一次即可。如孩子大部分的生字都还不认识,则需在识字方面多下功夫,迎头赶上。
家长的“预习”可以说是总规划,决定了本学期孩子学习的“大纲要领”。
二、看
说完了家长的总规划,下面开始说一说针对孩子的预习方法,第一要素就是“看”,让孩子从头到尾将课文内容从头到尾的看一遍,这是对新知识形成了一个初步印象。哪些会,那些不会,都有了初步的印象。这也是一个默读的过程,在默读过程中一定要一口气看完,这也是专注力方面的训练,切忌看一半又去做别的事,回来再看,这样效率低也难以形成专注默读的习惯。
三、标
标就是标注,在看完第一遍之后,将生字、生词、不理解、不熟悉的内容都标注出来。标记本省就是一个二次学习的过程,对自己认为的难点进行再次理解并加深印象的过程。另外,做好了标记后,在课堂上时,孩子对标注好的内容会特别留意老师的讲解,起到提醒的作用。
四、读
就是大声把课文读两遍,同时再次标出自己还不理解的词句或者段落意思。同时,在这个阶段也是锻炼孩子朗读能力的时候,带着感情朗读课文本身就是对口才能力最好也是最高效的锻炼,您说是不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大声、专注的朗读中,会对课本的内容形成更深的记忆,想要理解和学习,必然需要先熟悉,而反复读,就是对课文熟悉的过程。
五、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预习的第四个步骤就是思考了,在朗读完成后,进行一下思考,这节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让孩子尝试性的进行总结,不要复述课文内容,一定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提炼出来,哪怕只有几句话。随后尝试着回答一下课后的问题。我们说过,学习课文本身就要源于课文但高于课文。
六、练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练习,针对本节课文出现的知识点进行一些扩展练习,比如:生字组词、造句、小短文等等,如果时间上允许,可以做一些针对性的课外练习本。
七、问
语文课本只是一个大纲,更多的知识和内容需要不多的挖掘和拓展。问问题就是最好的拓展方法,在最后,可以让孩子总结出还有哪些问题、疑惑、甚至是感兴趣的扩展性问题,可以让孩子带着这些问题问老师,而且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孩子一定是最感兴趣的。
从“家长的预习”到看、标、读、思、练、问,这就是完整的一个语文预习过程。看起来似乎过于细节化,但“天使在细节里,魔鬼也在细节里”,每一个环节都坚持做下来不容易,我们一定要相信:好的细节会让我们养成好习惯,进而改变我们的观念,形成长久的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