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5日今天我们打卡【做情绪稳定的父母】
第二章育儿学,也是心理学第6节
现在的孩子太矫情,经历的挫折太少。挫折教育,一个被曲解了的伪命题。其实这一节呢,就很明显,他要讲的是挫折教育。什么是挫折教育?父母怎么做才能够更好的去提升孩子的抗压抗挫能力?我们一直说挫伤,挫伤吗?在这一节就得以清晰的、通透的,全面的来理解一下。
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来简单的理解就是关于挫折教育。现在的父母太主观,容易以偏概全。所以说我们要好好去学习,才能更通透。
每当网络上出现一些关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新闻时,新闻的评论区中总是会有人觉得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太差,什么爱与自由,给孩子太多的自由是在害他呀!孩子现在在家里面受点挫折,长大以后在社会上才有抗压能力,孩子根本没有人想象的那么矫情,锻炼他们,他们的抗挫能力越强,类似于这样的观点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这里面有一个点大家容易起义,就是现在的孩子确实是抗锁能力差,但并不是说那么孩子本身差,而是我们没有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独立与自由,没有给孩子更大的抗挫的心理的培养和重视,而是盲目的、错误的、主观的去给孩子讲道理,或者是给孩子增加压力,以为这就是给孩子提提升抗锁能力,实际这是不对的。
就通过前面这个理解,我们要至少能想到这些问题。
管理和教育这个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其实我们现在在直播间天天讲的也是到底是在管理孩子,还是在教育孩子。
管理是上对下,靠的是规则
而教育是平等,靠的是尊重还有原则。所以我们一定要理解,真正的懂才能够做到更好的落地。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挫折教育是一个被误会很深的话题。
传统文化什么意思呢?为啥要强调这句话呢?
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的思想固化,不懂变通,不懂因材施教,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一人不需要刻意的经历挫折,因为人一直都在体验挫折感
举例:李玫瑾教授曾经讲过,就是孩子这一代,他的父亲就说话特别重,有一次那么在家里面,父亲就突然间大吼说这样吼能够让孩子以后不被吓着。但是经过这个事以后,李玫瑾讲了一个叫脱敏,其实脱敏这个词它是医学上的,就是增加免疫能力,而不是那么立刻就能把它治好的,它抗免疫,抗这个抗敏抗压的这个能力,它也需要一个什么过程?被免疫的一个过程。
所以我们来解读他这段话的意思:
【就是教育不是抢险而是预防】
不是说出了问题以后你就要求孩子要勇敢,而是孩子得有一颗勇敢的心,内在强大,他才能够更好的无畏风雨。
从李玫瑾教授讲的这个故事当中,他的父亲对孩子大吼,就是想帮助孩子脱敏,就增强抗免疫力,抗挫能力,而这样做的好处是,今后走向社会就没人能吓着他了。这个说法就和提倡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观点是异曲同工的,他们的共同原理都是孩子要多经历家里的挫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挫折。其实这个初心是对的,但做法不对,所以我们说认知受限,主观偏见武断而已。然而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经历挫折的过程,所以挫折根本就不需要人为刻意的制造。
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体验挫折,离开了温暖的子宫,来到冰冷的而陌生的环境,新生儿就感受到极大的恐惧,于是会哭泣,这就是挫折。再怎样被父母精心照顾,他也不可能毫厘不差的满足婴儿的所有需求,对于弱小的婴儿来说,这就是挫折。孩子的年龄越大,就越不能随心所欲,所以我们一直都在体验着挫折的感觉,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祝福别人的时候,才会用祝你万事顺心,事事顺心,心想事成。这个美好的愿望本身就是体验挫折感的一个反面。试想,如果想做的事情都能顺利的做到,哪来的挫折感呢?所以,在孩子不断的体验挫折感的人生中,家长真的不需要去刻意的为孩子制造挫折体验。所以我们说教育,即使生活挫折,即使面对不快乐的生活,就是真正的挫折,是在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不快乐的去锻炼出来的。客观的挫折,孩子去面对,主观的挫折,孩子就会逃避。比如说你让他去干活,他就会觉得你那是你让他去干的,你对他不好。其实他以后可能不会经历这样的事情,比如说你去批评他,就打击他,觉得增强孩子抗压能力,实际上孩子内心当中是觉得你为什么对我这么狠?我不快乐,他会恨你,但是他不会变得内心强大。所以那客观的挫折,孩子会面对啊,乐于面对,而主观的挫折,孩子就会逃避和反抗。
第二,人们在谈论挫折教育时,经常采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偷换概念。
非黑即白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对的就是错的,就没有说我们要客观一点看问题,所以这个是过于主观,原则性太强,刚愎自用,那就是你没考好,你就一定是不努力,其实这是不对的。比如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主题是家长的语言暴力会严重伤害孩子自尊心,是不可取的教育方式。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呢,我们来解读就是什么呢?就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沟通方式,那么不能盲目的去打击孩子,会造成孩子自尊心受挫。但是有一位读者却将这个主题进行概念偷换,把语言暴力引申到了他可以变相的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上。把用正确的教养方式抚养孩子,偷换为用溺爱的方式抚养孩子,就是说你不批评孩子,那你就是溺爱孩子。其实这是个双向极端,这也是属于心理学上的。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想培养一个人的抗挫能力,只能用强硬的手段,否则就是宠惯溺爱。除了这个两极,就没有中间的恰当的手段了,这是一种完全经不起推敲的逻辑思维。宽严相济才是真正的教育,而不是野蛮粗暴的控制或者是过度的溺爱,大包大揽。
宠惯百依百顺,这些教育方式和暴力语言一样,都是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溺爱当然无法培养抗挫能力,但同样,语言暴力也不能,因为你会让孩子受挫,内心消极悲观,甚至会造成反抗和抑郁。
这两种方式都不是正确的抚养方式,所以我们通过学习也要明白哈,也要更通透一些。别动不动就说你这抗压能力不行,别动不动说你内心太脆弱,别动不动就批评孩子,说你我是为了让你内心变得勇敢,结果给孩子一大一顿大道理和打击,那都是愚昧的,无知的,错误的。
第三,施与孩子纯粹的足够多的爱才是真正带来抗挫的能力。
什么意思呢?其实换句话说就是相信,相信的力量,只有孩子内心强大,他才会能够更好的抗挫。
举例:心理学家曾奇峰曾经举过一个武汉和哈尔滨冬天的例子,武汉的冬天非常冷,气温约在0度左右,在过去取暖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处处寒冷,家里比外面还冷,就像咱们四川成都似的哈,真有这种寒彻骨髓的感觉。而哈尔滨呢,外面虽然气温很低,但是因为室内烧了暖气,使得这个冬天并不痛苦,冷了就在屋里暖一会,然后再出门,就不会觉得外面的寒冷是一件很困难很痛苦的事。
其实这个案例说明什么呢?面对外面的寒冷,也就是挫折,真正能够抵御它的,并不是持续的增加寒冷,挫折恰恰相反,室内家庭的温暖,家长给的爱和呵护,才是寒冷挫折的武器。换句话说,只有存储了足够的温暖,我们才能够经得起严寒的侵袭。如果总是处于无边际无间断的寒冷,我们一定会感觉无法承受,于是乎就叛逆。
面对孩子的心灵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心灵得到了很多的满足、温暖、幸福的滋味,他才能够经得起挫折、严寒和伤害,也就是我们说的内心的幸福感、安全感、存在感,才能够让孩子有自豪感、抗压感,更加勇敢。
第四,挫折教育的真谛不是为孩子制造挫折,而是培养孩子处理困难的能力。
我们用一句话来解读就是【不是障碍多,而是能力大,也就是抗挫。】
不是障碍多,而是能力大。挫折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挫折教育磨练孩子的意志,让孩子的内心更加强大。而挫折教育的真谛则是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激发孩子潜能,培养孩子独立处理困难的能力。
简单的说,挫折教育就是教会孩子遇到困难以后,能够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去面对困难,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力去解决困难,这才是抗挫能力。所以说抗挫的真谛是父母给到孩子内心足够的支撑,激发孩子的潜能,得到鼓励,孩子才有动力,孩子才能有抗压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我们简单来解读一下什么是抗挫,什么是抗挫教育。
1234点在109页上面标注了
第一,抗挫的主体是孩子,不是父母,孩子要抗挫,不是父母让孩子去抗挫。
第二,抗挫的内容是经历,不是暴力,孩子抗打击,不是被打击。
第三,抗挫的心灵是幸福感,而不是痛苦感,内心越强大,而不是压力越强大。
第四,抗挫要的是能力,而不是精力,是解决问题,而不是累积问题。
那么这是文中1234我做了一个总结,也就是抗挫的主体是孩子,抗挫的心灵是幸福抗挫的,是最终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来怎么理解抗挫呢?
首先就是抗挫的主体是孩子,抗挫的内容,他的人生经历,抗挫的核心是他心灵幸福,抗挫真正的能力是他内心强大,他才能够更好的去发挥,去思考,去解决这4个点。
[爱心]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力量?
如何让孩子排除干扰,实现目标?
如何让孩子能够不断的调试心情状态,面对挫折百折不挠,这才是挫折教育的真正意义。
如果家长想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要做到以下工作:
简单的说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啊!
如何实现高效的挫折教育?
以下2个点很重要!
一、给孩子心里的支撑与保持什么意思呢?
简单的就是四个字,就是让孩子【内心强大】
保持持性态度或者中立性态度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什么意思呢?就是要么你支持他,接纳他,鼓励他,要么是你保持中立。就像我们说你沉默不语,我不知道,我也不明白。就像我们说的,如果你不会解决,那你闭嘴也是一种智慧,是不是转移话题也是一种智慧,就中立性?
那我也不懂,靠你自己吧这就是保持性性或者中立性态度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别弄巧成拙,主观参与干扰过多,反而会造成孩子这个不能够更好的去得到心理支撑,不能更好的去面对问题。家长应该中立的对待孩子的所有表现,不给他赋予任何好的或不好的意义。
举例:
心理学家温尼克特提出报纸性环境的概念就是让孩子在家庭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不被评论,因为被评论就意味着被限定,就是你表态了就等于在评价孩子,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要么是理解的,要么是不理解的,要么是支持的,要么是否定的。
你不表态,那么孩子也能够健康的去成长,以后他也会有更多的认知和这个这个智慧去判断对错,但是你干扰的多,反而会影响孩子的这个三观的成长。
举例:
温尼科特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一个男孩和他的爸爸在飞机场,男孩对爸爸说,爸爸,我是世界之王。话音刚落,就有一架飞机起飞了,飞出了巨大的轰鸣声,男孩听到这一声巨响啊,吓得发抖。这时候非保持性的爸爸会说,“算了吧,就你这样还世界之王呢,看你哆嗦的。”而保持性的爸爸则会将孩子抱在怀里:“别怕,爸爸在这呢。”
那么中立性的家长会是什么样子呢?就是不说话,走。该干嘛干嘛去了。家长给予孩子接纳和指使,孩子就不会害怕自己有时候显得弱小,因为他知道有一个更强大的人会保护他,自然就会对恐惧没有了羞耻感,因为他感受到的是,没有人羞辱他,只有被帮助。
简单的说就是多鼓励,少打气。那当然了,这也是要辩证的看啊,不要断章。而家长如果不断的贬低你的孩子,就会让孩子的心里更加脆弱,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孤苦无依的孩子,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怎么能够做到顽强不屈,淡定从容。
爱和自由的滋养,才是一个人面对挫折勇敢前行的底气。也就我们说的爱能治愈一切,爱能创造一切。爱的力量是给人内心当中温暖,那是人内心当中一切的力量之源。
二、丰富孩子的方法和经验,增加孩子正向体验的机会。
简单说就是方法多,孩子感受到挫折,很多时候是源于经验的匮乏和应对方法的缺少。
比如说,一个孩子刚开始进入幼儿园时,他对这个新环境很陌生,应对方法少,这个新环境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挫折体验。于是乎,孩子可能会哭闹,可能不爱去,可能不想上学,可能会迟到。这个时候,家长除了给孩子保持性环境和心理支撑之外,还可以启发孩子开动脑筋,想办法去尽快的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比如说用提问是哪个小朋友跟你好呀,哪个老师对你什么样啊,获得小红花,比如家长可以问孩子什么感受,想要什么样的方式来去面对这种局面,怎么打开和周围的小朋友的关系,怎么融入新环境等等。
当孩子缺少方法的时候,家长应该积极引领,认真示范,并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那么结果就是,即使第一种方法失败了,孩子也会有更多的方式去体验如何战胜挫折,而不是一错再错,而不是啊这个恐惧、害怕。
归根到底,孩子面对挫折体验的态度,就决定了挫折教育是否成功。如果孩子面对困难时,不把它当做一种挫折,而当成一种探索,那么所有体验到挫折感就会很少,面对困难的畏难情绪也就会减少。
所以,可以使用更多的精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对抗无助。
随着时间增多,处理问题经验的丰富以及正向体验的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加起来,一个独立完整的精神内核也就逐渐发育完成了。
所以,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父母啊尊重孩子自身发展秩序,给孩子充分的爱,恰当的规则和正确的引领,孩子才能够更好的去面对挫折和实现抗挫折的心理的提升。
我们来解读一下抗挫能力
其实抗挫能力这个是一个纯粹性的心理学上的,我们没有必要刻意的去给孩子提供培养抗挫能力,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抗挫能力
一、就是心理素质,二、是应对方式
就是一个心理强大的人,他才能够去更好的应用方法解决问题。一个心理不强大的人,这个时候,比如说人在愤怒的时候,人在恐惧的时候,智商是低的,甚至为0的。那你怎么应用方法解决问题呢?
所以说心理素质那怎么去提升呢?
1、榜样习得就是父母做榜样和标杆
2、就是通过读书,读更多的书去增强你的智慧。
3、经历生活的经历越多,他所获得的能力就越大。
那么如何提升孩子的应对方式呢?
1。孩子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2。引导孩子,当你不会的时候,你要学会请教和求助。
3。就是以后再说,今天不解决,未来还可以解决,没有必要因为这一时的这个问题而影响你整个人生的成长。
4.就是积极的心态,有明确的目标,然后一个人的抗死能力才会强,换句话说就是执着与坚毅,他才会无往不胜,他才会勇往直前。
那我们知道了抗挫的心理,抗挫的能力,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总结一下。
总结:
如何抗挫?
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抗挫教育?第一保护孩子的心理
第二尊重孩子的选择
第三接纳孩子的成长
这个主要是错误,引导孩子的思维就是思考,激发孩子的抗挫能力,也就是多鼓励,从2、4、5个方面
总结就两句话:
让孩子内心强大。
让孩子有方法去解决问题。
这样,第二章育儿学也是心理学,我们就讲完了
其实第二章主要讲的是心理学,最主要强调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情绪稳定,孩子的啊,心态啊,积极乐观。
那么分别从不努力的孩子,通过拖延症,孩子内心敏感,独处到那孩子的人格,那还有就是父母的焦虑会影响孩子的心态,最后强调的是挫折,教育孩子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核心的一个点就是培养内心健康、积极乐观、精神独立、勇敢坚强的孩子,这是第二章的核心。
所以第二章我们讲完了以后,大家要穿起来再看一遍,就是你们自己再复习一遍,从第二章的第一节一直到最后一节,再重新反思一遍,重新整理一遍,重新梳理一遍,这样的话你就通透了。就是不论孩子不努力也好,拖延也好,还是内心敏感也好,还是孩子的人格建设也好,那么我们作为父母,核心的一点就是让孩子心理健康,精神独立。
怎么做?
这里面都有方法和内容呢?
什么原因这里面也都有了。
最后:培养一个孩子勇敢幸福感,那安全感,存在感,富足,内心积极向上,然后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我们要去学习的内容,也是我们要去提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