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workshop
Workshop最早出现在教育和心理学领域,是一种通过分享自身解决某种问题的经验,以激励和引导其他具有相似问题的人地互助学习方式。比如我们经常在美剧中看到的戒酒活动。该模式随后被引入到更多的领域,逐渐成为一种解决和思考问题的新方式,特别是在互联网创客领域——产品工作坊。
2.发起方式
常见发起workshop的方式有三种
1)公司内部举办:公司举办内部特别是跨部门的工作坊,一般希望达成2个目的。一是可以促进跨部门的沟通 ,二是希望能通过不同业务线条、不同思考方式等差异化碰撞,为某些产品甚至公司战略提供突破性的解决方案。一般组织者、指导老师、学员等都是公司内部员工。场地在公司内部,时间一般1-2天。参加过最长的一次持续了5天半,但不建议。一方面会影响日常工作,一方面人很难持续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在创新型思考上。
2)外聘专家举办:这种模式最大的区别是指导老师这一关键角色一般是外聘的。其他与第一种模式一般一致。
3)外部参加:这是最常见的模式。相比于上述俩种,由于参与者相互缺乏了解、主题与公司业务相关度不高等,对参与的学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常考验学员的综合素质,当然对能力的提升也更明显。
3.工作坊全流程
工作坊的整个流程及各流程需要注意事项说明如下:
策划:确认主题,明确为什么举办工作坊及希望达到的成果。同样的需要对预期的参与人、地点、时间、材料等进行预估。
评审:内部对策划进行评审,评估是否值得执行、执行预算、KPI(OKR)等事宜。
关键事项推进:包括关键人邀请、场地落实、学员招募、材料准备、活动宣传等。
后勤保障:包括会场、饮食、设备调试、现场直播(录播)等。
工作坊开展:整个流程最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成效。需要做好现场记录、产出结果整理、秩序维护等工作。
复盘:对全流程进行review,对问题进行总结,对产出进行梳理。
宣传: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举办,适度的宣传肯定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宣传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宣传优秀案例、发送整理的案例材料、公众号软文等。
3.工作坊开展流程
除了指导老师需要做的引导工作外, 工作坊小组开展的流程直接影响整个工作坊的最终结果,我们一般理解意义上的工作坊就是它。一般可下图所示,分为6个阶段。
1)组建团队
工作坊一般是线下模式,所以组建团队一般就是基于座位,就近组队,规模建议不超过6人。
2)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环节是极为重要的,全体成员都需要参与,介绍内容除了包括姓名、职位、公司、所在行业外,重点需要说下自身擅长(特点)。
3)角色确认
角色确认关键是选出小组组长,可以是毛遂自荐,也可以是大家基于之前的自我介绍选举。需要明确的是组长最核心技能是组织与协调,所以不一定是综合能力最强的。
4)任务分配
该环节组长需要协调组员,围绕任务内容先进行初步讨论,然后结合组员特点,与大家共同制定任务,明确每个组员的工作内容、交付方式、交付时间等,如A负责梳理和绘制流程图,B准备发言。
5)汇总输出
组长引导团队成员各自阐述自己的思考结果,互相点评、互相补充,然后按照老师指定的方式,如写在A4纸、黑板等方式,将汇总的结果予以展现,并由指定的组员进行陈述(不一定是组长)。一般输出的结果范围老师都会给出具体的要求,比如主流程、关键原型(草图)等,但展现方式上则可以创新。
6)团队复盘
很多工作坊都遗落了复盘环节。但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只有通过复盘,才能让整个团队更好地发现自身的不足,明确需要提升的能力,同时积累和学习自己团队及其他团队的闪光点,以此促进自我提升。复盘建议按照成员分别陈述、互相点评、总结的步骤进行。坚持一个原则:不吹不黑!
4、工作坊的好处
最后根据自身的经验总结下工作坊的好处,不一定都对,不当之处请大家海涵。
1)开阔眼界
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参与工作坊,都会给你带来新的思考,不经意间开阔你的视野——可能是新的业务、可能是新的思考方式、可能是新的工作方式,互助学习是工作坊最大地好处。
2)创新与想象
工作坊一般是不需要考虑资源限制的,比如研发能不能做出来,你最需要的是放飞自我的思维,无限地压榨自己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去创造性的思考。
3)合作协调
无论你是作为一个组员还是组长,你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合作协调锻炼机会,不是所有公司都会有产品团队共同推进某个项目,多数时候都是单兵作战,领导给予有限的指导,而工作坊则是难得的一次产品经理协同作战机会。
4)拓展人脉
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你都会认识新的产品同行、同事,自然而然地拓展了人脉。
五、工作坊需要注意的问题
工作坊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自我学习方式,大家在参与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 不要纠结细节
工作坊更强调的是思考方式,是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出题者更希望是你能提供一种创造性的思路,而不是细节完美的标准答案。比如有一次由于组里负责落笔的同学过于纠结美观,导致最终未能及时呈现完整的思路。
2. 不要害怕错误
工作坊毕竟是线下场景,大家在表达的时候难免会担心出糗。但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你们会发现多数老师在点评的时候一般不会给出对或错这种绝对的结论,他们更多是从你们的思考维度等更大的、更抽象的维度进行点评的。毕竟互联网很多成功产品都已经告诉我们:别笑,小心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