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到过草原,一定住过蒙古包,你肯定记得那个脸蛋上飘着高原红的女孩,当她双手高举着哈达,歌声清脆,眼神纯净地望着你时,你这个远方来的客人不忍心拒绝她敬的酒,因为那里有一份虔诚,一份渴盼,一份美好的向往,于是,你双手接过那杯酒,学着她的样子,敬天,敬地,敬万物,然后一饮而尽。
坊间有句流行的话:“你到内蒙大草原追寻诗与远方,却被热情好客的内蒙人招呼成两眼冒光。”
当一抹火烧云出现在天际之时,刘星和所有客人一样,痛快地把酒倒进肚子里,他感觉丹田之处陡然升起一股豪气,忍着火辣辣的烧灼感,他亮开嗓子,吼出一段京戏:“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
这首歌潜伏在记忆中有三十年了,这么多年,他不曾唱过,这么多年,他一直夹着尾巴做人,终于熬成了“刘总”。今天,这首歌突然跳了出来,歌声冲上星空,震碎了星星,它们一个变俩,两个变仨,瞬间多到铺天盖地,一轮满月从远处的蒙古包顶上探出头来,似乎被他的歌声所吸引,欣喜地发出奇异的亮光,人们看到刘星的脸涨得通红。
他的歌惊呆了四座,短暂的鸦雀无声之后,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荡漾开来。人们没有想到,平时沉默寡言的刘星竟然还有这两下子。
服务员点燃了篝火,一场狂欢盛宴开始了,有人起舞弄清影,有人把酒问青天,一时间场面十分热烈。
刘星年轻时当过几年兵,至今保持着军人习惯,不仅留着板寸头,而且站如钟,坐如松,喝酒时,腰板都挺得笔直,双手举着酒杯,眼神凝重,怎么看都像霍元甲里面的陈真。
上学的时候,他像个女孩子似的,脸上总是挂着腼腆的神情,后来大家都走上了工作岗位,他每次到了北京,都会张罗老同学聚一聚。内蒙古的同学在北京喝酒,男人们带着蒙古汉子特有的豪气,酒量也蹿升到武松的高度,三碗不过岗,仿佛喝完酒就要上景阳冈打虎似的。
若干年过去,同学们发福了,油腻了,头发开始沙漠化了,但却学会低调了,前半场,刘星只是悠闲的听大家说,看别人喝,仿佛置身局外,别人敬酒时,他礼貌地喝一点,菜却吃得挺多。
刚开始时,人们是拘谨的,谨慎地说话,客气地敬酒,戴着一副职场表情。等到酒精推开了闸门,人们开始露出真面目,满嘴跑起了家乡话。
有个同学说:“这炖羊肉,恳求不动”。刘星说:“肯定不是锡盟羊。”
家乡话自带幽默效果,又像一种润滑剂,滋润了在座的每个人。刘星站起来,开始敬酒,他后发制人,前面只是悄悄地热身而已。
这时,酒桌上的气氛变成暖融融的,身体变得轻飘,有点微醺的快感,有的人突然变得伶俐,笑话不断,妙语连珠,年过半百的女生微醺时也变得漂亮了,两朵红霞爬上脸颊,个个都是杨贵妃,自带三分娇羞。
刘星本事过硬,敬酒从来不洒,不像有些人,哆哆嗦嗦地将酒洒在菜盘。他斟酒的功夫也高人一等,准确,稳重,从不失手。
几杯酒下肚,他的脸开始红了,但不是那种猪肝色的,而是那种神采奕奕满面红光的样子,就像一个气色很好的领导。细心的人发现,他的手和脖子都红了,眼睛也变得温情了。
一个男生开始模仿当年的数学老师,老师是呼市旧城人,乡音很重,那男生的模仿惟妙惟肖,把大家逗得笑出了眼泪。
内蒙古的酒文化,我以为是寒冷地带的产物,记得小时候,每到周末,我爸就会斟一杯白酒,那时也没有很好的下酒菜,一个松花蛋,或者一小碟花生米,我爸喝了一辈子白酒,从不曾喝醉,他活到91岁。
耳濡目染多了,我也无师自通,我们科喝酒时,我就像水浒传里面的孙二娘,虽是女子,酒量却不容小觑。
一次,大家都醉了,我仍然屹立不倒,只是不断上厕所,自此获得了“酒肾”的美称。
那天晚上,我们女生宿舍的门竟然敞开了一宿,四个女生就像睡在蒙古包里一样,醉梦中仍在嘟囔着王蒙的《青春万岁》:“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90年代在美国学习时,一次同学聚会,大家拼起了酒,当时哪个国家的人都有,谁都不服,但人们怎么也没想到,我会拿下冠军。
我擅长喝白酒,蒙古王,宁城老窖都不惧怕,但喝洋酒缺乏经验,后来才知道洋酒是后发制人,令我第二天难受了很久。但当时,同学们称我是“李小龙”,言外之意,中国功夫厉害,我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酒席上很像是一个考验意志的角斗场,也像拼谋略的战场。但意志和谋略都是从属的部分,真正的实力,还是酒量。酒这个东西,还彰显人性,人世百态,万般滋味都能在酒桌上领略一二。
为什么歌曲《鸿雁》那么流行?主要是因为这两句:“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