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爱的这片土地上,近几年来,高楼接连拔地而起,如庄稼地里那颗颗茁壮的秧苗,在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的催动下,见风便长。同时,这快速生长的背后,又面临着许多问题。这增长速度究竟是真正的适应需求,还是拔苗助长?
店门朝西开,隔一条小公路,对面是前年动工的新小区,里面高楼耸立,挡住了原来特充足的阳光。这个季节,只有当太阳要落山时,那仅有十几或是二十多分钟的时间,会透过楼与楼的间隙,将夕阳金色的光撒进来,在乳白色地板上映照出我喜爱的光晕。
隔着这拔地而起的楼群,再往西便是留下我三年青春影子的精英中学,现在又被称为一中的我们县城唯一的高中。不过,二十多年前我上高中时,它还没有现在的名字,只是就叫高中,跟我们村里的大妮儿、二蛋儿一样,名字朴实无华。
跟名字一样朴实无华的,还有我们学校的建筑,以及食宿。它们都像生我养我的这片黄土地一样,滋养着世代的青春学子,赤裸裸的历经严寒酷暑,而知识,就是那深扎的根。
在我们小县城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这二十多年里,今天,唯有我们县城这唯一的高中,依然保持着朴素的本质,依然表里如一。让人感叹之余,不仅又心存唏嘘。
是啊,二十多年,对亲身经历过这巨大变化的这来说,就像看了一部长长的连续剧,心中感慨万千,竟不知从何说起。
民以食为天。咱老乡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是啊,吃饱曾是我们世代老百姓的毕生所求。我们八零后的童年,吃饱这件事在很多家庭里,已经都可以做到了。于是,我们的需求又上升了一步,吃好!
从棒子面窝窝头,到白面馒头,到包子饺子饼和面条自由,从只能跟着四季吃菜,到后来有了大棚蔬菜,又到如今交通和信息发达了,完全实现了三百六十天的蔬果自由。
各大网站和家门口的超市天天搞活动。个头十足,卖相漂亮的新鲜蔬果,在超市的货架上以最优美的姿势亮相。每每看见总不自觉的想起各星走红毯,场上的各色帅哥美女打扮的光鲜亮丽,下面人人喝彩高呼。随后,完美批图后发到各大平台,受广大民众评头论足。
我们今天去买食物,是为了吃饱还是为了吃好?饱腹用不了这样的卖相,好就更不用提了。如今这多少的病痛,都来自于吃,就不用我赘述了。
且不说如今吃不完浪费掉的无数的剩饭菜,那些只为新奇口欲而猎杀的各类濒临物种,哪样不是孽缘。还有那铺天盖地的补剂,钙铁锌硒维生素,补脑补血补身体,更有神奇者,竟可益寿延年,只差包治百病,甚至长生不老了。
小朋友的尤其厉害,吃了可以长身体,可以学习好,可以脾气好,可以一夜成学霸。还有更神奇的,只要爸妈花钱,孩子啥也不用干,神医掐指一算,就可以有病消灾,没病强身,直冲班里第一名。这可都是我亲眼所见,说来竟似做梦一样,满纸荒唐言。
古有寓言,说一农人种下秧苗,日日去地里查看,见生长的慢,便索性棵棵拔之。他们竟不知,今日父母种下秧苗,在家就可以让孩子迅速长大。不知未来,会否发达到,可使娃娃一夜成人。如果真有那一天,我竟不知,这成长还有何意义。
住
我二十多年来县城上高中,教学楼是三层的老房子,宿舍楼却是新盖的。开学急用,新楼里还很潮湿,一年四季我们的被子都是极潮的,学校规定不让学生随便晒被子,说是影响不好。每每放假,拿被子回家拆洗,都见一个人形水印,实在的让人哭笑不得。
因为宿舍太潮湿,同学们得皮肤病的众多。我就在高二那年,脸上右眉边的发窝里长了一个类似痘痘养的红疙瘩,后来竟白了指甲盖大的一片,连头发也白了。这点白了的皮肤,后来的故事也可以写个长篇了。如今回想起来,竟可以一笑而过,也算是一种历练和成长吧。
近几年来,城区里拔地而起众多高楼,房价一度逼近市区的楼盘,比起工资的增长速度,只叫人欲哭无泪。
幼儿园几乎每个小区周围都有好几个,小学也是一再扩招,私立中学由原来的唯一一个镇中,到今年有了六个中学。每个学校从原来三四个班,到每个年级十几个班。这些院校的建筑,住宿和硬件设施也是突飞猛进。唯有这唯一的高中,在这如雨后春笋般的秧苗里,独独扎实的保持了朴素,像特产一样。
秧苗种在地里,它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只有不懂的农夫才会去拔其而谓助长。我们对自己和家人身体,究竟了解多少,可时有拔苗助长的臆想?
我们生活的环境里,这放眼望去,吃管住行玩,飞速增长的势头里,有多少是被费劲拔高了的?
愿能安住一份心,遵从自己的心愿,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