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读到季羡林的散文《槐花》,颇有感触!
文章开头作者描述了每年春夏之交的时候,抬眼就可以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虽然也很陶醉它氤氲的香气,但这些花由于常见,也就不足为奇,没有过多的留意 ——因为惯了!
有一年作者陪同一个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遇见了槐花,那种惊喜,欣赏,陶醉,印度朋友的表现,让司空见惯的“我”陷入沉思,继而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情形,当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花开灿烂,如朝阳晚霞,大为感叹,而司空见惯的印度朋友却不以为然!
两次小经历,让作者得到启发: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两次小经历,让作者得到启发: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由此得出一些生活的感悟,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习惯吗?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一篇短小的散文,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引发作者的思考,得出这样深刻的认识。而我也受益匪浅,有所触发。我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对于身边的人与事,往往都是如此,太熟悉了,也就没有了新奇感,太熟悉了,产生了审美疲劳,无所谓美丑,无所谓对错,因为习惯成自然!对于身边时常拥有的东西,也就谈不上珍惜,欣赏了。
所谓距离产生美,亲戚远来的香,说的似乎也是这种心理吧!每天看着某个人,每天都看到某处景,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会视而不见了!亦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
难怪我们向往“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境遇,都难以忘记初次的相逢,总会提及第一次的心动,第一次的爱恋,诸如此类,也许都是这样的感觉吧!而当第一次成为了生活中的无数次,无数回时,这些当初美好的感受就变得麻木了吧!
景依然是那个景,人还是那个人,为什么我们的感受就不是那个了呢?也许每个人都是如此,珍惜的意义都懂,但真正做到珍惜身边的拥有,有时很难!
而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带着欣赏的心情,再次观察每日路过的荷塘时,再看槐花时,努力在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因此身边曾经熟悉的景物,仿佛在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眼前的东西,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荷塘的水更绿了,槐树的花更白了,篱笆里的花更红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也意识到自己曾经的熟视无睹,自己的习以为常,学会欣赏,学会珍惜,让熟悉的地方,满眼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