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三十个教师节,我收到了来自领导、同事和朋友的祝福,还有学生们亲手制作的贺卡。这本该是个喜悦的日子,可我的心情却格外沉重。教学这条路,仿佛越走越模糊,焦虑与迷茫如影随形。
昨天接到通知,今天上午十一点要去中心校参加集体备课。我提前到了,等待的间隙,顺手翻了翻同年级其他老师班上的作业本。这一翻,让我心里一沉。他们的学生用作文本书写,字迹工整、行列整齐,整体看起来既清爽又悦目。我甚至想借一本回来,给我们班的孩子们作示范。羡慕之余,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
集体备课开始了。教研组长原本安排我们年级的语文老师按单元依次介绍重难点——其实也就是照着打印好的资料念一遍。后来有老师提议,这样的形式意义不大,不如聊聊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大家纷纷赞同。
郭老师第一个发言,她问该如何处理课后带星号的拓展题。这类题目学生普遍觉得难,比如《金奖章》一课后的星号题:“你认为地球环境保护组织还应该将金奖章颁给哪种动物?说说理由,并尝试写一段颁奖词。”我分享了自己的做法:因为发现学生不仅写得吃力,连口头表达都困难,我就提前准备了两个范例,课堂上带他们读,再让他们选抄一段。但我心里没底,不知道这样对不对。组长陈老师接着分享,她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最后留十分钟做小练笔——她专门让学生准备了一个本子,每单元坚持写两篇。她说,有些学校的孩子一个学期或一学年下来,甚至能把自己的小练笔集结成册,装上封面,像一本书。我听得惊叹,也忍不住在心里自嘲:原来我一直像井底之蛙。
郭老师又问讲读课文到底该怎么教?这也是我一直想弄明白的。流程该怎么安排?和陈老师一对比,我才意识到差距:他们班学生基础较好,第一课时大致理解课文、处理字词,难点稍作提醒即可;而第二课时才深入讲解内容。有些词不必单独解释,可随文理解。但我们班的孩子,很多字词还得一个一个细讲。
我接着问:那么朗读教学又该怎么处理?课文越来越长,全班齐读耗时又费力。有老师建议可以轮读、抽读,甚至一句一句接龙。至于作业,他们通常在课堂上处理练习册:基础题同桌互改,但前提是座位要优差搭配;稍难的阅读题则先做再讲。
最后我们还聊到了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陈老师提到,有些学校集体备课是分篇目准备,同一课不同老师设计不同思路,再一起讨论、融合。那样的话,收获肯定不一样。
回到学校,我看到自己桌上零零散放着的家庭作业本,批改时那些潦草混乱的字迹,终于让我压不住一直积攒的情绪。一向温和的我,在午自习时发了火。焦虑、迷茫、担忧……种种情绪翻涌而上。这是开学以来第一次情绪失控,心情一下子跌到谷底。我完全没有感受到节日的快乐,反而被“教师”这个身份压得喘不过气。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不停地问自己:路,究竟在何方?
写于2014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