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书之微妙,道合自然。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特有艺术形式,蕴含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审美习惯。
书法在历史上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现今仍保持着相当的活跃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从年初开始通过200天练字发现,进步不是很大,或者是审美眼光提高更快,书能力进展慢一些。现在从最开始写好字的初心,上升到练书法目标,这需要培养全面的能力。
从10月开始,参加邱帅28天硬笔书法训练营,我实践以下方法论,大家见证我的成果。
以下这些是我总结练字进步不大的原因,希望通过几个阶段去会有明显的提升:
一、自学习字常见弊病
往日大家自学习字,常常都是一股脑拿起字帖就开始认真临写了。这样的练习方法,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不便初学者临习精进的弊病。
1.重描摹,轻临写。
我们在硬笔书法中,经常会见到“临摹”一词。其实,“临摹”
这个词水身涉及两个不同概念:“和“”。“临”指的是临习。一般是把字帖放在纸的旁边,先观察字的形态、结构、笔画,领会其精神,再下笔模仿着进行书写。“慕”则是描的意思。通常会取一张半透明的纸,如硫酸纸,覆盖在字帖上,按照透显出来的字迹进行拓写。
很多成年朋友重新捡起笔开始练字时,常常会采用“基”的方式进行学习,拿起字帖就在半描摹纸上描慕。
对于儿童练习者而言,描摹当是习字必须经历的过程之一,好
能够了解字形,熟悉字的点画位置;对于已对字形有印象的少年及成人练习者,单纯地描摹对提高书写水平的帮助极为有限,字并不可取!
因为练字,练的是眼、手和心。在书写时,需要眼、手和心的相互配合。
而单纯的描摹,充其量训练的只是手部的机械由道至术的硬笔练习攻略化动作。对于字形的观察能力、用笔原理、字形理解力等需要眼力和脑力同时参与的方面,几乎毫无帮助。
古人练字的时候,强调要进入“心手两畅”的状态,这种状态要求我们在临帖的同时进行思考。南宋的文学家、书法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即在习字的过程中,临帖容易取得进步,描摹容易忘却笔意。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用心进行思考。
所以我们练字时需要调动心神,在临写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不能单纯把描摹当作习字的劝勉。
2.平均着力,无所侧重。
我平时拿到字帖,会顺着帖一字一字地临写下来。花足一个小时,专心致志写满一张纸。如是数日,在自己日常书写中却仍未见起色。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问题:平均着力,无所侧重。
而事实上,对初学者而言,顺着帖一字一字地临写下来,并不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一个字有十来笔,一页纸有数十个字,一次临一页纸,每个字平均着力,势必要把注意力分散到各个字、各个笔画中,练习者所要注意的内容未免失焦。
这种所谓的练字过程,缺乏对字形的反复观察和推敲,也忽略了习字中非常重要的过程:观察字形一准确书写一对照评估一重新观察字形一更准确书写…这是不断调整、不断反馈提高的过程。
所以结果看着像是练得多,实际上真正揣摩到的笔法或许寥寥。
二、高效习字的途径
最近看了很多书法视频总结出高效练字方法:
1:练字也是分阶段、分层次的。我们刚开始练字的时候,对于一个字来说,不可能只看它一次就能临得足够像的。
2:我们会拆分开来,先看第一笔怎么写,然后第二笔怎么写,再到第三笔又是怎么写。
3:再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就可以做到先看一个部首,然后看下一个部首,最后完成一个单字。
所以,在习字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
突破。先专攻一个笔画,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再临习下一个笔画,如此往复。先从单个笔画出发,继而到部首或者全字,
从简单字形,到复杂变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这样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在练习当中,逐步熟悉书写训练要求,记忆负荷在不断减轻。
注意力逐步被释放出来,我们就能更多地关注整体和全局,于是就能逐渐从练习单个笔画,到练习单字,再到练习一小篇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