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不知在放着什么电视背景音乐,有点伤感。这个点在厨房倒腾着我的晚餐,其实就是白粥豆豉,几个舍友在外面喝着雪耳糖水。可能是因为粥太热烫到手,也可能是背景音乐实在太伤感了,又可能是看到舍友的糖水想起家人给我煮过的宵夜,反正眼睛有点泛泪。
九点多到十二点,我妈打给我四个未接电话,在客厅看电视没听到,她以为我因为上次的电话跟她生气了。
她小心翼翼地埋怨我有什么想法都不跟他们沟通。我无奈地说沟通你们又不懂还不理解有什么用。
大人在我们是小孩的时候对我们采取信息选择性屏蔽,长大后我们也这样开始角色反转。
这一两年,说实话,我不是很想跟家里通电话,也没有很想家。忙碌的工作生活帮我挡掉了很多琐碎且重复的烦恼。因为我知道在这一两年里我们的话题总会落在经济上,这让我感到十分烦躁。每当我觉得自己垒筑的小日子比过去一点点好起来时,总会被我妈的唠叨、家里的状况一遍遍刺激提醒,这个包袱背了好多年,真的好累,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日渐窘迫的处境,状况更严重。
一边是时光留不住,另一边是家庭责任,这种夹在两者间的挣扎和痛苦加深了生命的刻度。
甚至有时我在想,如果将来的家庭状况不是很好的话,结婚了都不想要孩子了,不想孩子来承受不该他来承受的压力和烦躁,不想他重复走一遍我曾走过的,那条不论什么时候永远只回荡着我一个人声音的暗路。
没有人告诉过我,生活会如此地艰难。
这种艰难并不仅指环境所带来的客观艰难,更挣扎于父辈与我辈两代人之间人生观的无法互相理解。
2017年发生了很多特别的事情,其中包括在意见争吵不止中,我妈直接盖掉我电话,人生第一次。
因为我说不想跟她讨论相亲的话题。
对方在家乡定居,而我在家乡是不可能找到自我的。
好不容易在年初拒绝了亲戚大姨介绍的妈宝男,又轮到舅娘各种苦口婆心牵线。我明确表示相亲可以,但我在广州工作你给我介绍回家乡的,真的不合适。
舅娘说完轮到我表姐表哥各种劝我要现实些,说我还是太年轻了,这年头找个靠谱的、家世不错的男生毕竟不容易,况且我家家境很一般,一个女孩子在外面受罪还不如回家等等一万个理由。
我知道自己家境不是很好,所以我已经很努力想让原生家庭更美好一些。嫁给家境好的都是父母核心考虑的标准,我也同意家境好的可以让未来的日子稍微好过些,但并不是我的核心考虑标准,相对于钱财,我更怕的是我跟对方不在一个频道上。
很多时候长辈们都不理解我们的想法和行为,就如我们也不理解他们现在的想法和行为。
我也有尝试过跟他们解释为什么我选择在大城市工作不愿回家乡:
1.大城市可以让我选择我喜欢的工作、喜欢的生活状态、喜欢的追逐感成就感成长感;
2.我不想我未来的儿女重复我过去的生活状态、成长环境,大城市的资源优势对一个人的成长和视野格局有着小城市达不到的高度;
3.宁愿在大城市里哭泣,都不想在小城市里抱怨未来的人生。如果不能让我感觉到自己或许在做着能“影响他人”跟世界有关的事情,我想我会重新患上抑郁症;
我也清楚地明白着为什么这一两年会把重心放在工作上:
1.未来的单位时间值多少钱,跟现在的投入有很大关系;
2.个人成就感、个人价值感,更重要的是,恭喜我自己学了想学的专业,做着喜欢的工作内容,这一切都让我的“时间总值”比原本的固定值看起来更多一些;
3.从小的成长环境告诉我,世上所有的一切都不可靠,感情会变,人会走,必须得一步步积累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依靠的资本;
4.在一段婚姻关系中,如果两家家境背景不平衡,女性保持“地位”和“魅力”的途径之一,我想除了容颜外,一个有能力支撑起半边天大气睿智的女性不会差到哪里去,毕竟当你拥有了说散就散的资本时(当然包括很多方面如金钱魄力),对方敢乱来,我就敢肆无忌惮;
但并不意味着我是一个没有感情不期待爱情的冷血动物:
恋爱这个问题不是我能控制的,只能说,在青春期最容易冲动的阶段没冲动过,在现在处在的“现实阶段”现实不起来。即便对方有钱有颜值,可他喜欢听摇滚搓麻将,我喜欢听抒情读经典,我想这样两个不对频的人相处久了,必定会互相嫌弃。对于爱情的期待,用一个词来总结,希望感情是能“相濡以沫”的,是朋友、是知己、是爱人。如果等不到这样的缘分,我想我会漂泊一辈子,都不会将就委屈自己,毕竟我太自私,我更爱自己。
可这个话题从我毕业那刻开始,从未消停过。工作已经让人疲惫不堪了,我还得时不时应付着父母的催促。这种催促实际上给我造成了无形的压力,它无声地让我偶尔觉得自己可能真的差到没人要嫁不出去的糟糕。甚至想对着天破口大骂,生活的差距不仅在于水平还在于烦恼,人家的烦恼关乎上千万的生意而我的烦躁却是一而再再而三不可避免的鸡毛蒜皮。
我也尝试接受过相亲的安排以及下意识想妥协“要不差不多就试试吧”,可当我梦见自己跟一个不喜欢的但对我好到不得了的人结婚,在婚礼前一刻发现对方对我的好居然是假的,我实在没法逃避真实想法和勉强我自己了。
一边想家一边更想远离家。
但依旧需要“怀揣着希望而努力,静待美好的出现”,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做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