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气心理,害了魏延

image.png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在沔阳商议进兵。

魏延提出了一个方案:由他率5000精兵,出褒中,循秦岭东,当子午谷投北,不出十日,可到长安。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

诸葛亮不同意这个方案,理由是,“此非万全之计也”,万一对方“于山僻中以兵截杀”,则“非惟5000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

魏延被否后,“怏怏不悦”。

诸葛亮决定“从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

结果呢?

开始时,蜀军在诸葛亮的指挥之下,给魏兵带来了重创,一步一步向前推进,都很顺利,直到魏主发现不行,请出司马懿,调来重兵,在街亭这个地方,扼住了蜀军前进的势头。

失了街亭,前有司马懿这个厉害的对手,军粮又跟不上,诸葛亮主动撤兵,回到汉中。

至此,诸葛亮第一次的北伐,不敢说失败了,但至少是不成功的,无功而返,没有实现目标。

这下可好,让魏延有了不服气的理由了,不止一次“嘀咕”:要是按我的来,早就成功了!

魏延这样说对不对呢?这样说合不合适呢?

尽管小说上说诸葛亮不信任魏延,是早看出他有“反骨”,将来会不忠心蜀主的,但这很可能是作者对诸葛亮的偏袒。事实更有可能是魏延不太“服”诸葛亮,冒犯了他,让他对自己有偏见。如果是这样,则魏延虽能打战,但情商终究太低。

从率兵打战的角度看,诸葛亮用的是“万全之法”,不侥幸。尽管结果不成功,但也没有什么错,带兵打战本该如此,叫“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结果出来后,魏延是不宜再说其它话的,要和领导一起接受结果,绝不可以有事后诸葛亮式的“贬领导抬自己”。
尽管按魏延的方案来,的确有可能如他设想的一样大获成功,但毕竟也还有另外的可能呀。

而且,就算侥幸成功了,结果又会是什么呢?大概率的会滋长组织的侥幸心,长远看,对组织是有大害的。

魏延的不服气,恰恰体现了他的格局和才能,都不能堪当更大的责任。

现在,在很多组织中,也有类似魏延和诸葛亮这样的故事发生。

张三拿出一个自认为很有价值的方案,却没有被组织采纳,组织执行的是另一套方案,结果又不成功。张三被否本就有情绪,这下可好,别人的不成功,似乎证明了自己是成功的一样。此时的张三,惋惜、痛惜的表情之下,泛滥的很可能却是不服气和幸灾乐祸,“得罪”了人都不自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前言 蜀国名将魏延是三国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人说他是蜀汉后期最为重要的大将,因“性矜高”而与“平日诸将素...
    沧一海一声笑阅读 680评论 0 2
  • 2017年至2018年陆续写下,两万四千余字。落笔因由,上部英雄崛起群雄逐鹿高潮迭起,将鼎立而未鼎立的三国之势,描...
    无物心静阅读 1,921评论 0 0
  •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个案。 三国历史上有这样一宗著名的悬案,这是一场发生在蜀汉的内乱,也是一场仓促发动的兵变,或许还可...
    于是乎V阅读 36,102评论 32 49
  • 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
    simplexhq阅读 1,609评论 0 0
  • 枚举:列举对象的可能项.数据字典你更容易维护日常的东西。 我们研究的是关系数据库多对一,外键处在多的一方。 映射文...
    Explorer_Mi阅读 33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