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学习了贾校长的《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的课堂》,贾校长从单元学习主题,单元学习目标,深度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四个要素进行了分析。
单元学习主题,贾校长是以数学为例进行了分析,分为了三类:第一类是基于数学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归类,确立主题进行教学;第二类是跨教材单元,把相同的主题放在一个单元中进行教学;第三类是学科实践活动。确定好类后,再分析单元内容和学生情况。单元内容从课程标准,单元教材,课时教材,我的思考四方面分析。从课程标准分析,把一主题在课程标准中的体现整体梳理;单元教材分析,所处学段各部分的纵向联系,本单元的结构及本节课所占的地位,思考学习目标,从纵向梳理;课时教材分析,各个版本中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要求,还有就是我的思考,学习目标中怎么做?学生情况分析,基于单元主题,对教材进行分析,在分析教材时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他们的困难,生长点,学习路程。我觉得,学生的学情分析,就是他们原在在哪里?通过学习,到达哪里?怎么去?也就是前面学了什么?哪些可借用?哪些可拔高?也就是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单元学习目标,它反映了学科本质及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指向学生思维习惯养成,指向学生实际应用的提升,因此学习目标必然要在预设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和生成,所以教师在预设目标时,一定要有弹性,要预留出空间。单元整体目标在于整体性与发展性,是一个单元完成时学生所应达到的目标,具体的课时目标是单元整体目标的分解和分层。
深度学习活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创设学生有效参与的问题情境,提出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关键问题。深度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发学生有效参与,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实现课时目标和单元目标。
持续性评价,诊断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指导给予帮助与支持,根据学习的进程,在不同的学习点设计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评价。
这四个要素是具有逻辑关系的,是逐步来实现的。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内容,还要从微观上把握每节课的教材内容,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要熟悉整个学段的教材内容,也要熟悉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个课时的内容,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深度把握教材,才能灵活自如的确定单元主题,才能跨单元对教材进行整合;只有深度把握教材,教师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只有深度把握教材,才能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深度学习是通向课堂的桥梁,教师深度理解了,学生才能深度学习,才能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