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听了张宏老师的文本解读《最崇高的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本解读》。张老师通过解读将我们带入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看到杜甫的贫困,体会杜甫的无奈,感受杜甫的崇高,对杜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那黑暗的时代,杜甫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光,心系苍生,让我们致敬诗圣杜甫。
首先来回顾张老师的文本解读
教育名言
诗歌是用来共鸣的,而不是用来共识的。
——陈日亮
语文不仅要理智的理解,还要亲切的感受。
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
——叶圣陶
声音、语气、语调是副语言。
——张宏
文学作品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
——歌德
解读密码
一,把握基调,前三节的“克制”与第四节的“释放”。
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处于安史之乱期间,他生活困顿,内心凄凉,声音低沉;但在字句之中,又有抗争的力量。所以前三节的朗读有所克制,但是低沉不等于无力,最后一段是他抒发情感的段落,我们可以读得激昂一些,表现出释放的特点。
前三节刻画的是小我之杜甫(凄寒)
第四节展现的是大我之杜甫(寒士)
二,关注句式,七言句与九言句。
作为一首古体诗,诗歌以七言诗为主,七言抒情不足就有了九言,九言是艰难的句式,体现了深长的情感。
三,体悟入声,声音里的秘密——入声字与强烈抒情。
入声揭秘与苦难抒情(寒)
平声发现与旷达境界(士)
结束语
我们要双脚站在泥泞之中,理解苍生,心系苍生,恰似杜甫;也要头顶星空,神往一方,精神自由,恰似李白。
听课感受:
首先,张老师堪称学富五车。
工作室主持人李娜老师称,“张老师学富五车”一点不为过。他在讲座中,有很多教育名言信口拈来,但却又用的恰到好处,可见他是读过了很多很多的书。他用语文的方式向我们解读诗歌,带领我们走入杜甫的生活,体会杜甫的贫困,痛苦与崇高。他对文本的独特解读也让我们惊叹不已。比如他抓住“寒士”一词精准解读,杜甫本身就是一位寒士,寒在他生逢乱世、生活艰难,又遇到风雨交加,屋漏偏逢秋雨秋风袭击,让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杜甫当时的凄寒,但同时杜甫虽身处尘埃之中,也要绚丽的绽放,所以他敢于说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看到了杜甫的“大我”形象,“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又让我们我看到了“无我”境界。我想起了习总书记曾说“我将无我”,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呀!正因如此,杜甫才是诗圣。
其次,精巧的构思。
本课的文本解读,其实就是课堂的三个任务。首先,从感情基调的角度梳理文章的结构,无论是小我到大我、无我,是由“寒”到“士”,还是由“克制”到“释放”,都引导我们梳理文章的结构,体会本诗前三节叙事铺垫,为第四节抒情张本。接着,他从句式的角度向我们展现诗歌的变化之美。第三,从入声字的角度,进一步引导我们批文入情,咬文嚼字去感受杜甫内心的旷达。三个环节由整体到局部,由篇章到词句,展现了诗歌学习的过程。
第三,解读体现浓厚的语文味
这节课,张老师从三个角度打开了文本的秘密。首先从感情基调入手。这首诗前三节作为叙述,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所以前三节面对自己茅屋被卷,茅草被盗,长夜沾湿的痛苦遭遇,体现出的压抑之感,如果说这些叙述还显得克制的话,那么最后一段的抒情就是释放,如洪水决堤,声音变大、节奏加快、气势变得激昂,形成了艺术的张力。这种变化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由困顿的“小我”,到希望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我”,进而达到宁愿牺牲自己的“无我”境界。这种由克制到释放的说法生动形象,也让我们能迅速抓住情感的脉络。
从句式上,张老师敏锐的发现了文中除了七言句,还有九言句。经资料印证,九言诗更利于表达作者当时内心的艰难,读起来艰难的九言句,一定表达自己内心的无限悲痛与哀伤。面对安史之乱的社会,个人的长期困顿,非九言这种句式才能匹配得上这种苦难的抒情。
音韵上来说,本课运用密集的入声字,“八月”这两个入声开头,一开口就哽咽,酸甜苦辣,不知向人怎么去诉说,还有“墨色、铁、裂、彻”等入生字,让我们感受到杜甫内心的痛苦。解说也让我长了新知识,入声字在之前其实是有听过,但是不了解,通过张老师的讲解,我也查了一些资料,才全面的认识到入声字短促有力,一发即收。
看完回放,我对张老师的膜拜更深了一层。他带领我们在诗歌中徜徉,在基调中体会情感,句式中感受变化,在音韵中走进作者,在生活中学习作者,活出自我。
向张老师学习,浸入文本,潜入文字,体会个中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