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笔墨不读书”,是谈论读书方法时人尽皆知的警句。读书过程中“动笔墨”,除了简单的勾画,还需要做摘抄。读书做摘抄是很多语文老师常教的方法,我读高中的时候,一位老师就非常注重摘抄,每周都收一次摘抄本,但只是注重,没有给予关于摘抄的学法指导,但我却从摘抄中受益匪浅。大学以及工作期间,依旧在坚持摘抄。摘抄让我看到对语文素养的帮助,所以从我教七年级至九年级,我的每个班的学生都会做摘抄,星期天我也会在群里发一些摘抄的资料,但学生的摘抄成了一种作业,抄完就放置起来了,除非哪天兴起拿起读读。为何我的学生所做的摘抄是无效的?这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今天有幸听了中原名师郑美玲的关于写作的讲座,其中她就讲述了自己接手两个年级上的差班,却在一个月期间学生的成绩就稳居前茅,靠的就是写作水平的提高。而写作水平的提高依托的又是摘抄。
关于摘抄,郑美玲老师分为四个层次,层层递进。第一选文非常的重要,要明确想要提高写作的哪个方面,是开头和结尾还是文章的结构方面。学生每周五都会布置摘抄作业,到了学校检查学生的摘抄情况,我想摘抄的素材也考查老师信息整合的能力。第二步是进行赏析。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赏析所包含的就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以及审美鉴赏。只有经过赏析才算是真阅读,与生命发生关联,真正理解文本,同时从功利的角度来说,也有利于提高中考现代文的赏析。我找到了《济南的冬天》的课例赏析,打算以此为课例,展示如何做赏析。第三步是背诵摘抄材料。关于背诵摘抄材料其实对学生提过要求,但却没有检查与把关。这里郑美玲老师提到了现状,我们的早读一定要读背了无数遍的古诗文吗?这句话直击我的内心,我真的厌烦了每天的早读背来背去还是那些文言文,没有任何生命的灵动。晨读的内容确实可以是摘抄本的材料。我们的学生那么怕写作文,如果大脑里积累了很多的素材,学生还会怕写作文吗?我想答案一目了然。驱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唯有学生大脑里有丰富的知识积累。第四步是创作。当学生完成了对第三步对摘抄材料的背诵,并不是就会写作了,还需要模仿与创作。提起模仿,我们总觉得贬义词,语言本就是用来运用的,而模仿是语言文字的特质。所以,要对摘抄的内容进行模仿,也可以说是再次加工,灵活变成自己的东西。
关于摘抄的好处,最直观的就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分值最高,最能考查学生的语言功底,学生的作文分数相对稳定,基本是在40上下。摘抄除了提高写作,还有利于对现代文的赏析能力以及自己的语文素养。
摘抄,老师要做好学习目标的设定,一步一步的朝着更高的水平进阶。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