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高考,网络上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身穿旗袍的弟弟们,手拿苹果三件套的姥姥,淡定从容的学霸妈妈,或搞笑幽默或沉稳大气的高考学子……
然而,最令我动人的是这些画面:从工地打工的父亲匆匆赶来,女儿拉开车窗上的帘子向父亲挥手;烈日下,一位高考学子躺在路边休息,母亲用蒲扇为他带来丝丝凉意;高考结束后,女孩儿用一根木棍扛起行李,步履坚定;乡镇司机特意停留两个小时,只为等待连续拉了三年的高中生……
即使只是想起这些画面,也禁不住热泪盈眶。因为,这些也是属于我和我同学们的高考记忆,也是我们的青春缩影。
关于高考,现在很多场景依然清晰: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送考,没有提前订好的舒适的宾馆……考场门口,迎接我们的是班主任,他担心我们把准考证弄丢,就自己拿着,在考场门口一个一个发。
考点是是母校的新校区,在我们入学的那一年刚建好,也是我们县城最早外迁的建筑,周围一片荒芜。我们在新校区呆了两年,住了一年多的教室,蹲在地上吃了一年父母的饭,直到高二新宿舍和新食堂建好,我们才欢天喜地搬进去,有了正式的宿舍,有了可以坐着吃饭的新食堂。
高三,我们搬回了老校区。新校区的外面依旧荒芜,连树也没有几棵,午饭是好朋友沛丹的爸爸送来的,她家住得离学校比较近——这种近,是相比于我们这些离几十公里的。我刚用地图搜索了一下,不到20公里,现在看来,也不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