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路旧事
站在大同路的街头,它是那样的熟悉,我曾经的家在这里。
当生活的脚步不再匆忙,我会去找寻曾经停留过的那些旧街残巷,去看陪我长大的地方。我不研究它们的历史,只是拼凑起支离破碎的记忆。因为岁月太长,我常常记错一些人和事。
我站在大同路竹仔街四叉路口,打量着这几家小菜馆,这些店面原先属于著名的“建成百货商店”。建成店民国年代叫公司,大约是旧市区百货最后落幕的最老字号,它曾经在特殊时期被更名为“红星百货商店”和“人民百货商店”,最终又改回原名。建成百货80多年来顽强挺立着,终于跟随对面的同英布店一样倒地不起。
此前最后一次走进建成百货时,老店还在延续它的百年香火。这里的一切,除不见了钞票夹子在头顶的铁线上“哗哗”滑行,以及坐在高台上收银员,其余老行当都还在。我在装修简陋的店里绕了一圈,体验了儿时的回顾。柜台上躺着各色布匹,以及店内所经营的各种纽扣、针线、手巾、棉毛衫、电珠、民国礼帽、解放鞋、搪瓷齿杯、棉胎等等,半世纪前穿过用过的,此刻时还能见到不少,甚至布匹柜台上还摆着算盘、木尺和粉饼。这家店的执着和坚守让我感激,也为它的未来不安。不幸,我的担忧很快就来临了。
大同路身旁有另一条几百米的街,它从轮渡伸展过来,原想跟并排的大同路一样继续往前,却被横向的竹仔街给迎头拦住,只好作罢——这就是人和路,媒体多次提到它。这里曾经是小商品一条街,摊位上卖着各式服饰,地上摆放着所谓古董。自从路中央改造成台湾美食街之后,不时就有该地住户将整包脏物从楼上抛下,以示对油烟和嘈杂的抗议,最终,美食街全体收摊。然而过不久,部分沿街店面的餐店又重新开张。
附近镇邦路有家店名叫“泱泱”,这店是我二弟媳开的。那天,新为人父的二弟来电话,要我帮他的新生女儿起个名,我想了一会告诉他,名字就取单字“泱”——后来这家店名用了这字,后来这店名让别的公司给抢注了。
大同路的大元路口正对面,半世纪前是一家食杂店,现在还是食杂店,只是名称改叫超市。那时店里有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售货员,我每次经过这家店,都要假装进去看看货柜,其实是想看她,觉得她是全厦门最漂亮的女孩,她现在应该有60多岁了。
大同路有近百年历史,总长1100米,是厦门解放前60年代之前最繁华的街区,最早曾经有过7家庙宇,23家金银店铺,2家戏园以及众多大名鼎鼎的百货公司,包括我们熟悉的鹭江戏园。值得宽慰的是,地处大同东段的第七菜市如今依然存在……
在大同路中段,我曾经的家,小时候左边有一卖酒的店面,里面摆放着许多大酒缸,缸口用红布沙包蒙盖住,我常常站在黑乎乎的店内,看他们用不同大小的带把的竹筒舀出烧酒,通过小漏斗灌进客人的酒瓶。这里散发一股酸酸的呛人气味,后来知道那叫酒香。那时打酒、醋、酱油都得自带玻璃瓶……再往右曾是一家很大间的米店,那时的米店有一大大的木制漏斗,交完钱后,我赶紧把白布袋子兜住下面的口子,接住倒进漏斗的大米。
我家对面原先有家裁缝店,后来不兴裁缝了,可它边上现在还有家小店面,都几十年了,还在卖着跟裁缝有关的纽扣、针线、别针、缝纫机油等,老厦门会循路找上门来。
还是我家对面南轿巷往右,骑楼下那一修车摊的小兄弟,他跟着哥哥,曾经多次修过我的破脚踏车,那时他才刚10岁,现在都40多年了,他还坐在老地方,头发已经泛白。共享单车遍布全城,他还天天守在这里等待私车来修。
这条街唯一大大改变的只有店家或住家,其它该在的依然都在。还是那些老四层建筑,还是那些永远坐在骑楼下泡茶炒菜聊天的店主——这里大都是小店面,他们放弃装潢,让店面保持昏暗和杂乱。
印象中这辈子搬过很多次家,我居住过的地方,从出生地的大井脚巷,然后依序是鼓浪屿,吴厝巷,大同路,盐溪街,文灶,中山路……
人生总是不断地更改行程,但永远不会忘记出发的地方。那年我从这里出发,去下乡插队,就这样开始了一个人的旅途……
人间从来就没有永远,荣耀的大同路已经繁华落尽,人们来到这里只是因为路过,它已经没办法峰回路转,再现辉煌。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那情那景,总被雨打风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