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再次在河师大见到刘安娜教授,她身上那份毫无中年油腻感的朝气与活力依旧夺目。此前在朋友圈,早已透过她分享的环球风景、美食与师生故事,感知到她对生活与工作的热忱。而这次,这位曾获河南省师德演讲比赛一等奖的“演讲高手”,以《言值》为题为校长培训班授课。一开场便颠覆认知——比起外在的“颜值”,教师的“言值”才是立足讲台的核心技能。原来“好好说话”的背后,藏着一整套值得深耕的学问!
一、拆穿“紧张”真相:自信是练出来的“肌肉”
刘教授一句“演讲者只有两种:紧张、非常紧张”,瞬间拉近距离。她点破了紧张的底层逻辑:人越多、关系越疏远,紧张感越强烈,反之面对亲近的人,因容错率高而更放松。细想自己过往的公开表达,确实常陷入“对他人宽容,对自己苛求”的怪圈,而这份苛责的本质,正是藏在深处的自卑。
“我不相信我没有办法完成,但是我知道只是时间的问题”,王一博这句《探索心境》里的话,被她用来点燃在座校长们的信心——演讲从无捷径,“多讲、多讲、多讲”三个加粗的“多讲”,堪称最直接的破局指南。原来克服紧张从不是“消除恐惧”,而是带着恐惧反复练习,让自信像肌肉一样,在一次次开口中逐渐强壮。
二、打造“愉悦听觉”:让声音成为表达的加分项
好的演讲不止“讲得对”,更要让观众“听得爽”。刘教授提出的“语言形象”概念,直指核心——有吸引力、感染力、征服力的口语表达,离不开“情、气、声”的融合。她分享的气息训练方法格外实用:感受吸气时腹部、后腰的肌肉变化,通过下沉气息、提升肺活量,让声音更有底气与穿透力。
这让我猛然醒悟,过往总专注于“说什么”,却忽略了“怎么说”。同样的内容,用干瘪、急促的声音表达,与用饱满、从容的声音传递,效果天差地别。原来声音不是表达的“载体”,更是“武器”,能让观点更有分量,让情感更易共鸣。
三、做到“说的有料”:让每一句话都击中人心
“有料”是演讲的灵魂,刘教授的分享堪称“干货集锦”,每一条都值得记在笔记本首页:
做好“标题党”:一个亮眼的标题是成功的一半,像“1+1>2”“四分钟”“与能源为敌”这类打破常规的标题,能瞬间抓住听众注意力。
设计“交互感开场”:避免单向输出,用提问、互动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让他们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坚持“真实与独特”:“真情实感才是必杀技”,她举的援鄂医生故事例子,印证了“真实的力量远胜华丽的辞藻”;而“独特角度是聚光灯”的观点更具启发性——讲邓亚萍不局限于赛场,而是聚焦“赛场外的她”,用“奥运精神属于每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引发共鸣,这正是“逆向思维”“微小切口”的魅力。
精准“定位听众”:开口前先想清楚“听众是谁?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唯有贴合需求,内容才有价值。
突出“观点亮点”:她特别强调“演讲的本质是传播观点”,不能只堆砌故事,要从故事中提炼核心观点,让听众听完后“有收获、有思考”,而非只记住“一个好听的故事”。
这场讲座不仅让我学会了演讲的技巧,更重塑了对“表达”的认知: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日常沟通,“言值”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它不是天生的天赋,而是可以通过方法与练习不断提升的技能。未来再面对公开表达,我不会再因紧张退缩,而是会用“多讲”积累经验,用“情气声”打磨声音,用“真实独特”填充内容,努力让自己的每一次开口,都既有“温度”,又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