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话题。如何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是每个负责任的教师和家长面对学龄儿童天天都要面对的拷问!方法自然是五花八门,但是基本的原则是相通的。
国家从上世纪末提倡素质教育以来,强调教育教学中应当“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儿童为中心。从新课改以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内容来看,建议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过程中应当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多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面上家长和老师们都知道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主动学习,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而一到现实,尤其是教师们,面对各种成绩评比,繁琐的工作,面对一个班级个性迥异的四五十个孩子,既有教学的压力又有管理的压力,于是大部分的老师按部就班地应试,一刀切地教学,只要会做题,能考出好成绩,学习兴趣基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曾经有个老师说,基础教育面临的现状就是,什么都要考,却什么都没教。懂教育的同行感叹一声纷纷点赞。什么都要考:考试内容越来越丰富,老师们疲于应试,教各种知识点,做练习卷,刷题,讲评,标准化考试。而什么都没教:这样的教学体系,几乎不留给孩子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没有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会。应试能力确实是一种重要能力,但只是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众多能力中的一种。
这个时候,再回来谈真正的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最靠谱的其实是回归家庭。如果说一个教师面对班级四五十个学生难以因材施教(当然难度没那么大,但是因教师而异,这里不讨论),那么一个家庭面对自己的孩子要因材施教理论上来说并不难。为什么是理论上呢?因为因材施教的基础是了解自己的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式。对很多家长来说似乎很难,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可能性很大,只要家长用心。
要谈学习积极性,就得从孩子的学习动力说起,而最根本的动力是内在动力,即我们所说的内驱力。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推动一个人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内因,因而我们说内驱力是最重要的个人发展因素。
那么所谓的内驱力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面对一件事一个行为,发自内心迸发出来的兴趣、热情和动力。这样的热情与动力伴随着的就是快乐,快乐是让人前进的动力的源泉。看到这里你可以想想自己想想孩子,做什么事情最有热情。孩子的热情所在你可能很快能想出来,但作为成人的自己呢,可能比较难想到。没事,慢慢想。
Edward Deci 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决定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有三个主要因素:自主权,胜任感,和情感联结。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即TA可以决定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即使不能完全自己决定,TA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能够参与,得到尊重,自己有表达的权利,最后的决定不是别人(往往是成人)说了算。然后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TA能够胜任自己所做的事情,遇到困难TA可以得到旁人的理解与支持,从而解决问题。那么我们说,孩子的内驱力可以得到激发。
下一篇文章我将具体讨论自主权,胜任感,和情感联结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