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滕王阁下再聊王勃

      聊王勃的文章写过好几篇了,在江西南昌参加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24-2025)总决赛活动时,又一次来到滕王阁下,被参赛学生背诵《滕王阁序》所感动,也被文章的华彩所折服。

    《滕王阁序》写景华彩绮丽,视野遍及天地、宇宙和人生体验之沧桑,更有积极进取的执念与天高地阔的旷达,如此深度广度和高度,20来岁的人里有几个能写出来?

      王勃只活到27岁。有人说,倘若再给他30年,活到李白杜甫的年纪,成就或能超越他们。

      这就不好说了。天纵奇才、人生际遇,尤其是对苦难的隐忍与表达,哪能预测?历史上,大凡有名的文学家,神童居多,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16岁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成为千古名句。白居易活到了74岁,但成就也没超越李杜。

      王勃是神童,16岁时应试幽素科及第,任“朝散郎”。主考官为了不耽误王勃,把他介绍给了沛王李贤,任沛王府修撰。但在沛王与英王李显斗鸡时,王勃写了檄文《檄英王鸡》,为沛王助兴。唐高宗看了很生气,说应该把王勃逐出王府。王勃被迫离开长安,游历西蜀。

      在遭遇斗鸡檄文风波之前,王勃眼前是一条宽广的大道,他诗里的离别,没有愁苦,只有勉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温暖又励志。

      斗鸡檄文风波对王勃的打击很致命,他在蜀地心灰意冷,凄苦、忧郁替代了乐观、豪放。

      王勃流传下来的诗有80来首,写别离的有16首,几乎篇篇是精品,但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类豁达的送别之作并不多,低沉悲切的占了多数。

      王勃的送别诗,在长安写的、在西蜀写的,胸襟大不同,《饯韦兵曹》、《秋江送别》(二首)、《羁游饯别》、《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别人》(四首)等入蜀后的送别诗,大多凄切哀婉。

      其实,唐朝很多诗人都有被贬到荒蛮地方的经历,杜审言被贬峰州(今属越南)、韩愈被贬潮州(今广东潮州)、柳宗元被贬柳州(今广西柳州)并客死他乡、刘禹锡被贬湖南广东重庆20多年,但他们的诗,也不都是愁苦不堪。王勃年少即入朝为官,一帆风顺,家世又显赫、家传深厚,爷爷王通是隋末唐初大儒,学生遍及天下。所以当挫折骤然来临时,他措手不及,一时承受不了。

      我喜欢把同类诗词放在一起比较,虽各有千秋,但境界不同。

      先看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之一):

        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把送别融入月夜景色之中,虽然是离别的伤感,却浑然无迹,尽显空灵之美。此诗艺术水准很高,但总基调还是摆脱不了哀伤。

      恰巧,同为“初唐四杰”的杨炯也有一首送别诗《夜送赵纵》,也是月夜送别,境界却开阔多了:

        赵氏连城璧,

        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

        明月满前川。

      赵纵是要回归故里,所以杨炯在开头两句巧用典故。赵纵是赵地人,又姓赵,杨炯自然联想到赵国和氏璧的故事,以和氏璧比喻赵纵的人品和名气。赵纵回归故里,恰似“完璧归赵”。结尾一句“明月满前川”,明着是写景,暗应题目中的“夜”字,以明月隐喻玉璧,赞美赵纵品德高洁。一个“满”字,写月光普照大地,更表达了诗人对赵纵的祝福。

      友人离去,一个是“江山此夜寒”,一个是“明月满前川”。前一句悲伤清冷,后一句是祝愿,境界阔大。

    《秋江送别》(二首)是王勃在蜀中写的,其中一首如下:

        归舟归骑俨成行,

        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

        已觉山川是两乡。

      此诗同时以江水、归舟等意象来表达别情和乡情,感情深沉绵长。王勃说,由于离别,仅仅是一江之水,却隔成了两个世界(“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他所表达的情感,感动了千百年来无数人,由此,这两句诗也成千古名句。

      王昌龄也有两句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和王勃诗的意境正好相反。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50岁的王昌龄被贬到当时很荒僻的湘西任龙标尉。他在这里一住8年,迎来送往,写了不少送别诗。他的送别诗,悲伤的句子少,胸襟更豁达。上边两句诗就出自他在任龙标尉期间写的《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诗里说,流过龙标的沅江,也流到武冈,青山绿水一路相连,我们共沐风雨;一轮明月同时辉映你我,我们又何曾身处两地?风雨相同,明月与共,人在两地,情同一心。

      王勃的“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意思是别看仅仅是一条江水,却把我们隔成了两个世界;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意思是不论多远,我们同饮一江水、同在明月下,这等于没有分开啊。

      两组名句各有千秋,但我更喜欢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十四个字能展现如此博大的胸襟、如此温暖的宽慰,应该冠绝古今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