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了,一直想推荐这本约翰.霍特所著的《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一书。如果你还在“焦虑”孩子如何能“不输在起跑线上”,如果你还在发愁孩子上不上早教班,上哪个早教班,莫不如先读一读这本书。作者对孩子学习各种“技能”过程中细致、耐心的观察和记录,一定会带给你颠覆性的思考。
封面上的一段话:“孩子们有一种符合他们自身状况的学习方式,他们对这种方式运用得很自然,很好。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会体现在孩子的游戏和试验中,体现在孩子学说话、学阅读、学运动、学绘画、学数学以及其他知识中……对孩子来说,这是他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那么,孩子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究竟是怎样的呢?做父母的是不是又要严阵以待,洗耳恭听又一位“教育专家”的什么高深理论呢?不必紧张,约翰.霍特的书所揭示的正是我们自己所曾经历过的、只不过后来“忘记”的,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对孩子的观察笔记,在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述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有的时候甚至是作者“偷听”或者“偷看”来的场景,有些场景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熟悉,让人禁不住会心一笑。记得一本书里曾经说过,不带评价的观察和倾听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就观察孩子来说,约翰.霍特真可谓是下足了功夫。我读完本书的一个间接的收获就是学着去观察孩子,观察他人,而不急于给出什么结论。全书共分为七章:孩子的游戏和试验,孩子如何学说话,孩子如何学阅读,孩子如何学运动,孩子的幻想以及大脑如何运作,以及后记:学习和爱。每一章都不乏对我们传统的、自以为是的“教”的方法的颠覆。因为整本书全是这样的例子,在此只挑选几个列在这里,强烈推荐大家用心去阅读这本书。
第一章孩子的游戏和试验:对孩子玩儿打字机、拼图、水管子等游戏的观察,我们会发现孩子拒绝—-几乎总是拒绝所有未经要求的教导,是因为他们从中听到(可能是无意识地)这样的信息:“你还不够聪明,看不到学习这个很重要;即使你知道这个很重要,你也不够聪明去学会它。”很自然,这会让孩子觉得收到了伤害,感到生气。“让我自己做!”孩子们喊道。我们也正应该那么做。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陪孩子玩儿的过程中,每一次自作聪明地指导孩子之后,孩子要么生气地不玩儿了,要么索然无味地放下不玩儿了,原来是我们在不经意间,给孩子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所致。
第二章 孩子如何学说话:“不要刻意教孩子说话”,如果“教”孩子说话,他可能永远也学不会说话。婴儿和小孩子喜欢听成年人谈话,经常会静静地坐在那里很长时间只是听大人说话。如果我们希望婴儿在学说话的时候帮助他们,方法之一就是跟他们说话,前提是我们要自然,不做作—当我们跟其他人说话时,让他们待在身边。就这一点来说,我感觉大部分家长是很幸运的,因为我们不自然地就采用了这种方式,以至于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如何学会说话的。
不要“纠正”孩子的错误。一个孩子刚两岁时,还不能发S,ZCh或其他任何齿音,但他只是把他们省略不管。单词spoon,他就发作poon。明白他的意思并不用花很长时间。没有人为这些丢掉的语音感到焦虑。结果这个小男孩儿能自信、自由地说话,不久就能像其他所有人那样说话了。作者问到:如果我们对待他就像对在学校对待其他所有孩子一样,结果会怎样呢?我们不是给他时间让他纠正错误,让他在发出齿音的过程中培养出能力和自信,而是每次他说的时候就纠正他。我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越来越生气,孩子则越来越受挫,越来越害怕。过不了多久,我们只要一想到他说话就着急,他可能会努力避免所有用到齿音的单词,也可能决定再也不说话了,因为说话总是给他带来那么多麻烦。或者他可能口吃,正如许多语言矫正者指出的,这就是口吃者形成的原因。
我们大部分家长很幸运,孩子没有因为我们的不当“纠正”成为口吃。然而,看看孩子学习其他技能的过程,是不是总能看到这类由于过度“纠正”导致的孩子兴趣的丧失,甚至放弃。我的孩子喜欢打篮球,孩子比赛时,爸爸总是全身心投入地给孩子喊指令,指出孩子该这样,那样,孩子回来跟我说:“Ifeel nervous when daddy shouted, I can only play well when I am relaxed!” 爸爸大喊的时候,我感觉很紧张,我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打好。这是孩子会用语言表达自己了。在孩子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也不停地在犯这样的错误。小儿弹钢琴,写字,做数学题等等等等,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场景。好心办坏事的家长啊,呵呵!
在“孩子如何学运动”这一部分,作者详细地观察、描述和记录了小男孩儿汤米接触水的过程。从害怕、小心试探、对水发生浓厚的兴趣,以及期间的信心时而有,时而无的过程;也描述了一个看到的场景:一个年轻的前运动员爸爸努力地“教”三个孩子游泳的过程。作者说这位爸爸是他描写过的父母的典型例子:以为通过长者的意志和残忍的强迫就能够逼得孩子学会任何想要教给孩子的东西:爸爸用双手牵着孩子的手让她在水里动,孩子没有抵抗,但是很僵硬。爸爸的计划是支撑这孩子,让她在水里呈游泳的姿势,同时划水、踢水,最后弄得爸爸和孩子都大声尖叫、嚷嚷,直到最后爸爸放弃。这正是我家大儿最初学游泳过程的写照,,最后以失败告终。大儿在北京的时候专门请了一对一的教练就是用这种方法“教”大儿游泳的,孩子不仅没学会游泳,还好害怕那个教练(据说还是专业运动员),因为练不好教练会骂人。后来在这里的社区中心学游泳,最初级的时候,我看到教练根本不教泳姿,而是运用各种方式让孩子熟悉水,玩儿水,让孩子在“玩儿”的过程中自己能浮了起来,到更高级别的时候,才会加入泳姿、动作等的训练。此外,打篮球,踢足球,滑雪等各种运动的训练方式,也都很少或者没有枯燥、重复的分解动作的练习,基本上都是穿插在游戏、比赛的间隙进行训练。
读完本书深受震撼和启迪之后,也引发了家长很多的思考和提问。比如:这是不是就是“无为而治”呢?孩子上学就得考试,学校老师还是用传统的“纠正”和“测验”的方式“教”孩子,我们该怎么办呢?等等,我个人的体会是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明白了“孩子是如何学习的”这些道理之后,在我们自己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可以尽力去避免犯下相同的错误。另外,每一种思想和方法也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见得适用于所有种类、所有阶段的学习。作为父母,认真观察我们的孩子,思考、验证甚至“调整地”运用书中传达的理念,是我们一直需要学习并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