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4.5.25,上午8.07,记录最近和学生做的活动。
最近学生在做《人工智能与生活》的主题探究活动,主要方式是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对人工智能的一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并在最后一次活动时,就“人工智能对人的生活是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的主题辩论。
一、学生舞台
在前期我们是通过学生以3人小组为单位,开展个性化选题和分享活动,同时我也每次分享一个纪录片片段,探讨人工智能的一至两个应用场景或前沿的研究情况,为学生拓展一些眼界和思路,也为学生的选题提供方向,到目前为止,已经收到了60+个主题介绍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了班级分享,我把这个环节称为“学生舞台”。
其实在小组分享阶段,我就看到了很多有趣又有意义的场景,如平时不怎么积极参与的同学也愿意作为小组代表做好ppt上台分享,如许多同学带着自己了解的感兴趣的主题来和大家分享,也有同学非常喜欢表达,用互动的方式、全英文的方式来进行班级介绍,我原本的要求是班级三分之二的同学都能站上舞台去交流,但其实最后几乎全班同学都做了台前幕后的工作,为小组介绍做出了贡献,这是我没想到的。
除此以外,还让我比较惊喜的是,学生非常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和分享,我在第一次课上,先联系了班级里对人工智能比较有兴趣的同学先做了一次分享,来给小组展示做过渡,没想到,许多班级不需要过渡,直接自主报名要来介绍,而且还说要来好几次介绍,这是我原本没想到的。
还有没想到的,是学生的选题点,我原本是希望通过这次介绍活动,让学生之间对人工智能的一些技术有些了解,但最后呈现出来的资源很多,包含了人工智能概念从哪里来、谁提出的、三次浪潮分别是什么、有哪些应用场景、emo机器人、ai绘画、视频生成、波士顿机器人、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如何让盲人看见世界等等话题,都在课堂推进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有些是纪录片里的灵感、有些是小组分享中的进一步深入了解,总之学生的想法很多,唯一缺少的就是引导和发展。
二、辩论会
在完成了前期的小组分享后,我们就正式进入了最后一次活动,辩论会。在课前,我强调了辩论会发言的要求,要有论点,并有真实的论据的支持,因此也让学生做了一些准备,除了课堂上学生的分享外,再去为自己支持的观点找一些事实的支撑,包括新闻、研究人员的文章、真实事件等等,以便于更好地展开辩论活动。
我的预设是,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一个观点,在第一个班还能勉强实施,到了第二个班就有点不行了。
因此我现在认为,可以在第一轮辩论中,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观点,尝试在小组中说服和你意见不一致的人,从而达到一致,这是全班讨论的一个起点,毕竟你连自己人都说服不了,还怎么去说服其他人。
在第二轮,可以全班分组,正反两方分别坐在两侧,并推选2名代表进行观点陈述,每一回合结束可以有讨论时间,为第二位陈述者做更充足的准备。如果可以的话,第二场的主持人从学生中推选,并请主持人做活动二的总结发言。
在前两个班进行辩论活动时,我全程录像,记录学生发表的一些观点。
第一个班级,将辩论的焦点一步步转向了“人工智能是否会导致人的懒惰,让人退步”,我个人感觉这个班级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就比较消极,但是有一个同学的反驳非常精彩,大致意思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需要不断努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人的发展,因此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应该促使人去发展,以便适应未来的社会。”
第二个班级,将辩论的焦点一步步转向了“人工智能是否会有感情,如果有感情,人就完蛋了”,班级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持有消极的态度,但是正方和反方都没有被对方观点所影响,在最后主持人总结时,他很精辟的说到“人用程序设计开发了人工智能,创造了人工智能去做更多事情,人编了好的程序创造了好的人工智能,编了坏的程序就会创造坏的人工智能,因此这一切都取决于人。”
其实好几年前我也做过一次辩论,那次是聚焦“上海是应该使用填埋还是焚烧来处理干垃圾”这个辩题,更是实操性的,这次的辩论其实更哲学性,因为这个话题没有对错,也没有终点,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这是学术问题,更是这一代学生需要终极思考的问题,如何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如何让自己依旧处在智慧的位置,如何让未来的自己不被人工智能淘汰,也许需要他们用实际行动来回答这个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