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只鲁道夫的历史迷妹。
《奥匈情史》展现奥匈帝国的皇太子鲁道夫一生的情欲与纠结的传记电影,鲁道夫与情人玛丽费采拉魂断梅耶林的故事,这是一段真实存在的童话,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
“I was born to love you” 译为“我生来为了爱你。”是鲁道夫与费采拉的誓言。封面图左为音乐剧版《皇太子鲁道夫——梅耶林韵事》的男女主角,右为历史真人。 1889年1月30日,鲁道夫与情人玛丽·费采拉在维也纳郊外的梅耶林一同殉情自杀。由于他的死所带来的多诺米骨牌效应,让奥匈帝国失去了第一顺位继承人,而其堂弟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成为皇储,戏剧性的是,斐迪南皇储在萨拉热窝被杀,直接引发了一战,也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
我先熟识了鲁道夫的父母的故事,才渐渐了解了鲁道夫,并由此发现了他的比父母更让我同情的一生。皇太子鲁道夫,所有人眼中的天之骄子,拥有欧洲哈布斯堡王朝最高贵血统的皇位继承人。母亲是欧洲第一美人伊丽莎白,也就是驰名全世界的茜茜公主。父亲是掌管匈牙利跟奥地利两个国家的奥匈帝国的二元君主。世人都觉得他只要按部就班的等到父亲驾崩接管王位就好了。然而,世界巨轮将沉,哈布斯堡的没落终不可幸免。鲁道夫的命运从他因为欧洲长期近亲通婚而生来就患有抑郁症开始,就定好了悲剧的基调。
鲁道夫的悲剧不得不提他的母亲,大名鼎鼎的茜茜公主,也就是伊丽莎白女王,终其一生,可以概括为“一位极不情愿的皇后”。电影的童话都是骗人的,茜茜一生都与皇室格格不入,16岁时以为遇到真爱的小女孩就这样飞进牢笼成了金丝雀,从意识到要追求自由灵魂的那刻开始就永久抛弃了作为皇后的义务。并且,茜茜把这样的灵魂注入给了小女儿出生后就再也不关心的唯一的儿子。作为封建君主的继承人,鲁道夫却成为了反对封建追求民主的先驱,成了父亲打击下狱的进步青年的领头羊。他在效仿母亲的同时,却也在摧毁自己的家族,却也在摧毁自己。他渴望母亲的垂怜,却每次只能看见牵着妹妹远去的母亲的背影。
“如果,我是你的镜子,你就可以在我身上看到自己。”母子二人,如此疏远,灵魂却如此接近。
与父亲政见相左,欣赏母亲却得不到母亲的关心,鲁道夫就这样孤独的行走在冰冷的皇宫中。从小接受皇室军事化训练的鲁道夫,却永远故意不把军装穿戴整齐。就连与比利时公主史蒂芬妮的婚姻,也没有父母相爱而结合的幸运,毫无悬念的成为一桩政治交易。
梦想,理想,亲情,爱情皆失意绝望的鲁道夫,开始游戏人间,在女人堆里释放压抑。直到他遇到了他的真爱,比他小了十几岁的玛丽费采拉。他大概不会想到,他少年时对他情人之一的女儿献了一朵花,便让小女孩对他情根深种,从此一眼万年,生死相随于他。
在费采拉蓄势待发暴风成长成一个新潮的美人的时光中,鲁道夫爱上过烤面包的贫民女,伪装成贫民追求灰姑娘,而最终,灰姑娘却死于皇室杀手的暗杀之中。
舞会上,鲁道夫终于遇见了好似等待了好久的人,费采拉并不提起过去,使出浑身解数让皇太子倾心于她。从此,让世人所不容的禁忌爱情之花轰轰烈烈的绽放着。
皇帝弗兰兹约瑟夫与首相塔非的联手打击又再次上演了,以费采拉的性命作要挟,让鲁道夫不要再为皇室制造丑闻。
抑郁症不断加深精神崩溃的鲁道夫,在放弃费采拉跟放弃生命之间选择了后者。17岁的费采拉还未真正开始的人生随着梅椰林枪声的响起结束了。而三十岁的鲁道夫,也随着英年早逝而避免见证哈布斯堡的沉沦。
我的理解,鲁道夫并不像费采拉爱他那样爱费采拉,费采拉的意义,在于她是是相比较传统太子妃跟其它艳俗的情人里脱颖而出能够与鲁道夫思想契合的伙伴。在父亲跟妻子不理解他,母亲理解他却不搭理他的压抑空间里射进来的一缕鲜活的阳光。是鲁道夫存活于世的唯一寄托。但并不是纯粹的爱,说难听点,是种利用。
百度百科对于梅椰林的定义只是场殉情。在我看来,殉情的说法不过是更符合当时官方的需要。梅椰林的悲剧在于,这是两个不容于世的可怜人追求自由的解脱。
而事实证明,鲁道夫的政治立场是对的,他只是比他的父亲看的更远而已,皇位,权力于他都是虚幻,自由与民主才是他三十岁短暂生命里一直在无力却又追求的东西。
当鲁道夫的灵柩被其他人抬入教堂,被教皇拒之门外,而不得不恳求教皇准许时,有这样一段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来者何人?”
“鲁道夫,他是奥地利皇太子,匈牙利和波西米亚,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加利西亚公爵;托斯卡纳和克拉科夫大公;摩拉维亚伯爵;上,下西里西亚的继承人。”
“鲁道夫……只是个可怜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