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需要与他人产生联结,才能获取幸福感。
为什么身边消极的人那么多呢?
因为,大量的人,并不是所谓的沉浸式生活,而是被逼的。
被逼着读书、被逼着工作,甚至被逼着结婚生子——背后是不想承担责任,特别痛苦。但是没办法,社会责任所迫,不得不这么做。
那又是为什么,如此多的人都在“疏离”的生活?
原因是,绝大部分人,都暴露在不同程度的控制和消极环境中。
有两种最主要的糟糕环境:
一是,无动机。什么意思呢?
美国的街头,很多年轻人面无表情,完全是游离的状态,从街的这边走到那边,没有任何的目标。
这个糟糕的状况,是完全缺乏教育,缺乏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价值观没有建立,所以完全混乱。
二是,每天如“自动机器”一般生活。
拼命地加班,不断地赚钱,然后赚了很多钱后,却又不知道做什么用。这种状况,主要来自于教育过度。
孔夫子说,过犹不及。
完全不教育和教育过度所带来的结果,一是没有动力,不知道该做什么,没有事可做;二则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天天忙得停不下来,没有时间思考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都是疏离的,也都是消极的。
那如何获得胜任感和自主感呢?这其中核心的原则——感知很重要。
胜任感和自主感不是别人所能定义的,只能自己去感受,感受到这是主动的选择,也只有这样,才能幸福。
如果没有这种感知,结果会是什么呢?僵硬,缺乏自然的活力。
孔子讲“仁”,其实就是感受力。能不能够明确地感受到幸福,感受到自己的胜任和自主,这是由我们的内心来决定的。
人要完全达到完整自由,需要的是胜任、自主和联结。
能够和他人建立联系,有联结,未必等于不能够独立。
其中,有个新的概念——“社会价值观的内化”,即结束了青春期,进入成人社会后,会接受到非常多的社会价值观。
比如靠谱很重要,负责任很重要,为社会创造价值很重要,或是诚实守信很重要。
但是以上这些如何被接受,有两种不同的内化方式:
一种叫作内摄,就是将价值观全盘吞下。
但实质上,并没有真正接纳,只是被强迫。导致的结果,全部纳入体内后,发现并不热爱。
另一个新词儿是“自我卷入”。
比如:认为财富很重要,是衡量价值的一个指标。那自我卷入之后,自我和财富会融为一体了。也就是,能不能生活的足够好,完全取决于拥有多少财富。
还有人被身材、被声望、名誉、地位、职称等等,这样的东西自我卷入。
一旦是内摄的价值观,就很容易出现自我卷入的状况。而自我卷入的状况带来的结果,就是“一个有条件的内在自尊”。即自尊水平,只来自于是否成功。
作者说,个人主义绝不等于自主。“我都是为了我自己,我有自私自利的权利,我可以为我自己打算。”这就叫作真的自主吗?
No,只是被自我卷入得更深了。
当被自我卷入时,其实是那些外在的欲望在做主。正如书中所说:
“真正的自尊与自由和责任相伴相随。
真正的自尊并不等同于认为自己不会犯错,拥有真正的自尊的人知道行为是对是错,因为它伴随着整合的价值观和规则。这些人会评估自己的行为,但他们的价值感并不依赖于这些评估。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自尊,它不太稳定且在根本价值感方面缺乏安全感。这种自尊在某些情况下是存在的,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就消失了,它使人精疲力竭,自我贬低。这是有条件的自尊……事实上,自我卷入能控制人们,是因为他伴随着有条件的自尊。”
说起来简单,要做到真的很难。因为这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我们经常会将外在的物质,作为内心的目标。
但实际上,已经被卷入了。放弃了真正的自尊,而是寻找了一个有条件的自尊。它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就算最终拥有了,或许依然不会快乐。
明天继续《内在动机》(三)的分享,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