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一起学习了福格行为模型:B(行为)= M(动机)+ A(能力)+ P(提示)。知道了,一个行为的发生,需要动机、能力和提示同时出现。
这一节,我们来学习一下,如何找到实现愿望的黄金行为。
经过第一个模块基本概念的学习,你一定知道了一个习惯的养成,背后一定有一个动机存在。如果没有动机,习惯也就不可能形成。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时候我们有行动的动机,但是还是无法行动!
为什么?
首先,动机很复杂!
动机除了受你情绪的影响,还受限于行动的后果,以及所处的情境。
比如,看书到底是因为自己真的喜欢,还是因为害怕落后而不得不看书?
其次,强烈的动机难以持续!
强烈的动机非常适合去做一次就能完成的真正困难的事情。
比如,在危急时刻救孩子、扔掉家里的所有垃圾食品、参加一次30km的徒步活动……
最后,高估动机对结果的作用!
我们往往认为,只要凭借强烈的动机朝着目标前进,就能带来持久的改变。
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模式,它将责任直接归咎于你自身或你的能力,或你无法让自己更狠一点。
实际上,学习了福格模型,你就知道,如果只关注动机,就会忽视另外两个行为要素:能力和提示。
你第一眼看到"膳食金字塔“”时可能会觉得“我需要吃更健康的食物”,但你并不确定接下来具体要做些什么。
你要“合理膳食”的动机已经被激发出来,但你可能并不知道怎么做。你或许会感到沮丧,甚至苛责自己。
在福格行为模型的3个要素中,动机是最不可预测和最不可靠的。
如果你以前只关注动机,那么现在,我希望你能够理解,想获得持久的改变,仅靠动机是不够的,因为你多半无法维持它,也可能无法对它进行可靠的操作或设计。
要明白,这不是一种性格缺陷,而是人的本性。不要掉进动机的陷阱,我们必须想方设法绕开它们。
如何不依赖动机而实现愿望?
一、明确愿望
明确愿望有助于对真正想做的事进行有效的行为设计。
比如,我的愿望是减轻压力。那么,是不是想到一个可以减轻压力的行为,我就行动了呢?
并不是!
二、拓宽选项
想想看,到底有哪些可以减轻压力的行为,全部列出来先!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了一个并不合适的行为,导致行动失败!
每想出一个行为,都要提醒自己“很好,还有吗”,然后再继续探索。
想法越多、范围越大、越多样化,行为设计之后几步的执行效果越好。
如果你无论如何都想不出什么新想法,那不妨寻求他人的帮助,比如你的伴侣、孩子,甚至是网友,看看他们对于能让你实现愿望的行为有没有什么建议。
你可以这样提问:“如果我想________,那你认为我应该做哪些事才能成功?”
三、匹配选项
最符合自己的黄金行为,有三个条标准:
这个行为能让你实现愿望(影响程度 );
你想做出这个行为(动机);
你可以做到这个行为(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一张四象限图来快速梳理出,最匹配的行为。
1)先考虑影响力,在纵轴上排序
2)再考虑执行性,在横轴上排序
3)最终,选出对最能实现愿望,自己又能够做到的行为,作为改变的黄金行为!
举个例子:
福格教授以前也经常因为压力大失眠,并且失去了一贯的乐观心态,还特别担心自己把会议搞砸。刚开始觉得这一切都是因为睡眠不足,只要能多睡点觉,他就能重新振作起来,完成更多事情。后来,他发现越想睡,越睡不着,失眠越来越严重。
有一天,他按照上述的方法,开始思考有助于改善睡眠的行为:
① 晚上7点以后,把手机设置为飞行模式;
② 提早1小时吃晚饭;
③ 每晚打开白噪音机;
④ 安装遮光窗帘;
⑤ 购买更优质的床上用品;
⑥ 晚上用15分钟做一个放松活动;
⑦ 睡前列出所有让我焦虑的事情;
⑧ 晚上把我的宠物米莉关到笼子里。
接着,福格教授开始按照四象限去梳理自己的想法:
1、按照影响力排序
极大影响:
① 晚上7点以后,把手机设置为飞行模式;
② 每晚打开我的白噪音机;
③ 安装遮光窗帘。
我把它们放在了靠近高影响行为的位置。
中等影响:
① 把宠物米莉关到笼子里,绝对有用,因为它年纪大了,晚上经常不睡觉。
② 提早1小时吃晚饭意味着可以早点上床,但不确定自己能否早早入睡。
我把这些行为放到了纵轴的中间位置。
低影响:
① “睡前列出所有让我焦虑的事情”似乎也有效果,但我不是很确定。
2、考虑各行为的执行难易度
整个流程只有几分钟,福格教授很快就找到了他的黄金行为:
① 一个单次行为(安装遮光窗帘);
② 3个他可以转化为习惯的行为(晚上7点以后,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模式、每晚打开我的白噪音机、晚上把米莉关到笼子里)。
看着右上方的那些黄金行为,福格觉得很吃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过程完成得有多快,而是他感觉自己用对了方法。为了睡得更好,他已经苦思冥想了好几星期,但这个问题似乎无解。
在现代社会,睡个好觉有时很困难。
但他在明确了自己的愿望并考虑过可行性后,突然就找到了具体又容易做到的行为。
这些黄金行为让他有一种顿悟:“我肯定能做到,我以前怎么没想到呢?”
注意:
行为匹配的2个误区
1、误区一:全凭猜测,毫无章法
比如说,我之前分享过的那个骑车故事。
我住在市区,但几年前在珠海郊区上班,平时我都坐公交。有一次堵车时,我看见一队人穿着帅气的骑行服,骑着拉风的自行车沿着美丽的海滨大道飞驰而过,时不时还停个车,拍个照。
我心想:这才是最棒的上班方式啊。我也应该这样做,而且我特别喜欢骑自行车,想想看,骑自行车多好啊,省交通费,还可以欣赏美丽的海景,关键还能锻炼身体,一举多得。可是,我忘了上次骑车还在10几岁的时候,现在上班距离单程近30公里。
但(就在那一刻)我真的很想那么做,于是我上淘宝购买了一大堆装备(除了车,还有头盔、骑行服、骑行眼镜、头巾、背包、手电、码表、运动水壶....)。
在家人的一片质疑声中,我出发了,第一周,我坚持了4天;第二周,我坚持了2天;第三周,我摔了一跤,在家休息了一周。
然后,我觉得还是距离有点远,放在周末骑就好了,还是坐公交吧.....
2、误区二:照搬朋友的成功经验
朋友或家人的建议往往出自一片好心,但却不是找到最适合你的新习惯的最佳方式。
跑马拉松也许改变了你朋友的生活,但它真的也适合你吗?
也许你身边总有几个朋友说每天4点半早起的习惯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并强烈建议你也该这么做。
你可以效仿朋友的有效方式来做出改变,但如果效果不好,也别过于自责。
上述几种方式多半都有猜测和碰运气的成分,它们都不是设计改变生活的好方法。
由此可见,愿望可以是抽象的,但实现愿望的行为不行。 行为必须实际、具体,它们是让你攀岩而上的支点和立足点。
通往顶峰的路径是独属于你自己的,每个人都要根据峭壁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行为。
为自己匹配合适的行为是行为设计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也是解决问题时要反复审视的要点所在。
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愿望是改变生活的起点,但是找到合适自己的黄金行为才是其中关键。找到黄金行为可以通过三步来实现,分别是明确目标愿望、拓宽行为选项、匹配行为选项。另外,我们还知道了行为匹配的两个误区,分别是全靠猜测、照搬朋友成功经验。
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学习一下,如何让行动能力足够支持行为的改变!
思考讨论
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找到黄金行为了吗?欢迎你留言与我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