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3听书笔记:《两京十五日》

这部小说的原型故事,在《明史》里只有区区 40 个字,太子这一路的冒险传奇,乃至吴定缘、苏荆溪这两个人物,都是马伯庸虚构出来的。

但是,这部小说却是我们了解明代初期历史的一个入口,虚构的故事背后,其实隐藏着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这些历史细节,对于我们了解洪熙、宣德两朝,乃至整个明朝历史,都很有帮助。

其实这本书的书名《两京十五日》里,就隐藏着明代两个重要的议题。

我们先来说「两京」。

大明王朝的首都到底定在南京还是北京,这是明朝前期一个重要的议题。朱元璋创立明朝时,是把南京当作首都。永乐皇帝夺取皇位之后,才决定迁都北京。

这一次迁都,主要有两个政治考量。

第一是因为永乐皇帝原本被封为燕王,北京原本就是他的大本营,这里不论是政治还是军事势力,都比南京更稳固。

第二还有一个现实原因,永乐皇帝当年之所以发动叛变夺取皇位,是因为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大刀阔斧地削减藩王的势力。所以按照永乐皇帝的说法,自己原本是个替大明王朝守护北方国门的藩王,忠心耿耿,防止蒙古人向南入侵,却遭到朝廷的猜忌和迫害,自己不得已,才举兵造反。

可是,永乐皇帝登基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也开始削减藩王的势力。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那么他要不要封一个藩王,在北京抵御蒙古呢?如果他封了一个藩王,那么就相当于培植了第二个燕王,很难保证将来那个人会不会造反。可是如果他不封藩王,选择派驻普通的官员和将领,那就证明当初自己那个燕王也是可有可无的。

派藩王,损害未来的利益;不派藩王,打破了曾经的借口。左右为难的朱棣,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自己上,连藩王都不用,我这个皇帝亲自去守大明王朝的北门。只有这样,才能两全其美。

所以永乐皇帝即位以后,曾经五次亲自率兵北上,巩固北方的边防,最终在他登基的第十九个年头,正式确定迁都到北京。

其实迁都这件事,有很多反对者。最大的反对者,其实是永乐皇帝的太子。

迁都到北京之后仅仅三年,永乐皇帝就去世了。太子朱高炽继位,也就是洪熙皇帝。洪熙皇帝一登基,就惦记着把都城迁回南京,并着手开始筹备。

洪熙皇帝迁都的心情极其坚决,他在位的时间其实很短,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但是即使在遗诏里,他还是明确表示:「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国子民宜从众志。」就是说,国都迁到北京之后,要从南边运很多东西来,搞得军民都很疲劳,而且全国人民包括我自己,都觉得首都应该在南京,这个事儿还得往下推进。

那什么阻拦了这件事往下推进呢?就是地震。

根据史料统计,洪熙、宣德爷俩在位的时间加起来也就十年出头,就这十年南京竟然一共闹了 74 次地震。整个明朝其他皇帝在位期间,南京城地震的次数,都没有这十年多。

这种情况下,就算宣德皇帝想要继承他爸爸的遗志,其他大臣看着这个仿佛开了震动挡的南京,也肯定要跳出来反对。迁都的事情也就只好缓一缓了。可是接下来的皇帝,都是从小在北京长大,对南京毫无感情,自然也就没有迁都的意愿了。

这本书名字里的「十五日」,其实背后也有一个大话题,那就是明代的信息传递和物流系统。

和咱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不太一样,快马加鞭的所谓「八百里加急」,在明代其实极为稀少。核心的原因就是,明代依然在和蒙古打仗,蒙古牢牢占据了马匹的源头,而内地并不出产好马。所以在明代,马匹是极为稀少的战略资源。

所以和我们想象不同,明代的公文传递,更多依靠跑步传递。

在驿道之上,会设置有许多个急递铺,两铺之间相距平均十里地。每个急递铺里都有年轻力壮的铺兵,他的工作,就是要在四十五分钟之内跑完十里地,把公文传到下一个急递铺。

如果你练习跑步就知道,45分钟跑十里地,相当于每公里花上9分钟,这个速度对于今天的跑步爱好者来说,只能算是个入门成绩,就算考虑到明朝当时的道路条件没有今天的马路这么好,一个年轻男子在 45 分钟跑完十里地也不会太费力。

所以理论上,一封紧急的公文,以这种接力跑的方式昼夜不停地传递,一天可以跑出三百里,已经和普通的马匹速度差不多了。北京到南京两千多里距离,无论是用人工还是用马匹,八天的时间就能到达。

到明朝后期,急递铺和驿站合并为一个机构。这里忍不住说句闲话,明末的起义领袖李自成,早年间就是在驿站工作,很有可能就是一名传令的铺兵。后来全国三分之一的驿站被裁撤,李自成没了工作才最终走到造反的路上。如果说句玩笑话,明朝一直对驿站给予足够的重视,也许就能少一位起义领袖。

其实正因为明代马匹稀缺,所以在小说里,马伯庸才没有安排太子骑马返回北京,而是走水路。这条水路则更是明清两朝国家的经济命脉,今天我们所说的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的系统修建开始于隋朝,那时大运河的起点是洛阳,终点是今天的杭州。元朝因为定都北京,于是进行了系统改造,使得大运河可以从杭州直通北京。

可以说,这条大运河的兴衰,和一个国家的首都密不可分。所以前边咱们提到,明代初年定都南京还是北京的问题,最反对定都北京的是洪熙皇帝,可是最反对洪熙皇帝的,正是这条大运河沿线的官员、商人和依靠水路为生的平民。

洪熙皇帝的遗诏中提到「南北供亿之劳」,绝大部分都由这条运河承担。在洪熙皇帝看来,这是「劳」。可是对于商人来说,这是巨大的商机。无数商人借着这条运河广开财源。

在最能体现明代市井生活的小说《金瓶梅》里,作者把主人公西门庆发迹的地方从《水浒传》里的山东阳谷县,搬到了山东临清县,就是因为在明朝,临清是大运河的重要港口,在整个北方都是数一数二的繁华城市。在这里,市侩商人西门庆更有自己的舞台,之所以有这样的舞台,也主要靠的是这条大运河。

当然靠大运河发家的,还有更著名的扬州盐商。小说中还虚构了一个细节,太子去南京乘坐的奢华船只,就是一位扬州盐商进贡的,船到南京码头之所以会爆炸,也是因为盐商做了手脚。这位盐商之所以卷入这场争夺皇位的斗争,其实不是因为忠于汉王,无非是因为他要阻止洪熙皇帝迁都。只有北京是首都,这条大运河的活力才能保持,银子也会和河水一起滚动起来,最终流入自己的钱包。

所以两京的问题,直接决定着大运河的兴废,而这条运河也在明清两朝塑造了沿途城市乃至半个中国的面貌。

除了书名,这本书中的两个虚构角色,吴定缘和苏荆溪,背后也都有一段真实而残酷的历史。

吴定缘虽然是小说中虚构人物,但是他的亲生父亲铁铉,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铁铉和那个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方孝孺一样,都是朱棣造反时,建文皇帝这边忠臣的代表。

靖难之变时,铁铉是山东布政使,朱棣率兵南下时,铁铉死守着济南城。济南城久攻不下,朱棣气急败坏想用大炮攻城,铁铉竟然把一些木牌做成朱元璋的灵位,挂在城头上,朱棣不敢用大炮轰他爸爸的灵位,最终只能撤兵回到北方。

铁铉的坚守甚至一度让整个国家的战局都发生转变,可惜最终铁铉还是兵败被俘,他宁死不降,最终被朱棣以极其残酷的方式杀死。

不过老百姓一直在纪念着铁铉,至今在济南大明湖畔,仍然有著名的铁公祠,就是后人为纪念铁铉而建的祠堂。

铁铉和方孝孺的硬气,也为其他士大夫做出了榜样,这也在朱棣的心中扎下一根刺。登基之后,朱棣的整个皇帝生涯,一直在迫害建文帝时期的忠臣,由此还连带产生了其他一些恶劣影响,比如重新启用锦衣卫、创建东厂,还有把一些重要事务交给宦官。

比如小说中,负责带领禁军提前到南京保卫太子的朱卜花,竟然是一名太监。这在其他朝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就是在永乐皇帝这里,太监可以领兵、可以出使外国、可以成为特务机关的首领,到了明代后期,甚至可能成为整个国家权力的实际掌控者。

这一切一切的恶果,那个最初的原因,大概就来自于朱棣对于那些忠于建文皇帝的大臣心中的忌惮。

苏荆溪这个人物虽然也是虚构的,可是作者借这个虚构的角色,控诉了一段真实而残酷的历史,那就是明代的殉葬制度。

殉葬是一种古老而野蛮的葬礼的制度,其实很早之前就已经在中原王朝被废除。孟子曾经引用过孔子的一句话叫「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在儒家看来,即使是用陶俑殉葬,都很不应该,更何况用活人。

可是殉葬制度,偏偏在明朝死灰复燃。据史料记载,洪武皇帝朱元璋去世时,一共有四十多个妃子和十几个宫女殉葬;永乐皇帝朱棣去世时,有三十多个妃子殉葬;洪熙皇帝在明代皇帝中是出了名的心眼好,可是他去世时,依然有五名妃子殉葬;小说中的太子,也就是历史上的宣德皇帝,也是一位仁德之君,可他去世时,依然让十名妃子为他殉葬。

一直到了宣德皇帝的儿子正统皇帝,他临终时颁布诏书,不让妃子给自己殉葬。这种残酷制度才算被彻底废除。

可是整个明代,殉葬制度造成恶劣影响还在延续。受皇家影响,大家上行下效。一开始,是王爷去世,王妃也要殉葬,后来渐渐影响到民间,民众也开始效仿,丈夫去世,妻子以身相殉,竟然会成为当时的美谈,甚至官府有专门的表彰制度。

这种观念影响了后世的士大夫和百姓,形成畸形的道德标准。甚至一直到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依然有这样的情节,一位老秀才的女婿死了,老秀才竟然会鼓励女儿绝食而死,说这是青史留名的大好事。

我们以前一直以为,这种畸形的标准来自于宋代的程朱理学。可是如果翻一翻历史,你会发现,宋代关于殉夫的记载非常少,直到明清两朝才成为一种邪风。可以说,这股邪风的直接源头,是明代皇帝的殉葬制度。

连马伯庸都在后记中写道,他一开始原本只想写一个冒险故事,可是他在翻阅史料的时候,没法对殉葬制度视而不见。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洪武、永乐、洪熙、宣德,这些皇帝各有各的贡献,可是单单在殉葬这件事情上,他们有无可推卸的责任。作者借苏荆溪这样一个虚构的人物,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借苏荆溪的手,在小说里烧毁了永乐皇帝的陵墓,在想象的世界里出了一口恶气。

书名的两个关键词,还有两位虚构的主角。其实背后都各有一段复杂的历史,国都迁徙、运河兴废、忠臣遗恨、禁宫冤魂,这些过于专业的历史观点,或者少被提及的历史文献,就这样被一个故事串连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建议你说,这部小说是我们了解明代初期历史的一个入口。

梁启超先生曾经发过一句牢骚,他说二十四史根本就不是历史,无非是「二十四姓之家谱也」。可是当我们阅读历史,你会发现哪有那么简单。哪怕是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势,甚至是皇帝自己的一念之差,就会影响多少百姓、官员、宫女的生死存亡。

这就像是一片湖面,即使是往中心处投一粒石子,水波纹也迟早会荡到岸边。

可是反过来,这一片湖面周围的波澜、暗涌、振动,也一定会影响到中心。历史上那些朝堂之上的争斗,背后又何尝没有民意的推动呢?只不过我们在阅读历史时,需要更专注的寻找,才能找到这背后的关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242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48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3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0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8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9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6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49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0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0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67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0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5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50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差不多一口气读完的,好看!内容上几个小问题 1、宣武门——崇文门段城墙是永乐营建北京时新筑的,不是“元土城”遗址。...
    老朱配骑阅读 169评论 2 2
  • 第二十四辑 明朝(1368—1644) 一. 背景:都南京(原应天府)_北京。 1. 元末,旱灾,蝗灾,瘟疫,黄河...
    华丽转身润芝田阅读 637评论 3 7
  • 嫡长子朱标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10月10日,乙未年九月)出生于太平府(今安徽省当涂县),母马皇后。洪武元年(...
    金陵牧阅读 5,454评论 0 1
  • 一条运河,两个都城,四个行人,多方势力,无数人生,天下百姓,都通过一个故事都交织在这短短的十五日中,这个故事...
    高山枕寒流阅读 291评论 0 1
  • 皇明宋尚书像赞 维兹漕河,元故运程,复有海道,国计是经. 逮我国朝,河决原武,入于安山,塞四百里. 南自济宁,北史...
    琴诗书画阅读 77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