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节好课的标准的认识,王荣生教授提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现在很多教师更多地关注教学方法,如怎么导入,怎么用多媒体,用什么活动,哪里需要合作等等。不是说教学方法不重要,但是,只是从方法上对教学进行探索,作用极为有限。
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来说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怎么教,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教什么的问题。而合宜的教学内容包括最起码的两个要求: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觉大为惭愧。每次上公开课的时候,在技术的运用上大做文章,求夺人眼球,求独树一帜,然独不想真正地让教学内容有所依托,实实在在的依托。
按照王教授的理论,教师上课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是否合宜。很多环节的设计,如果从能否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角度考虑,会发现都是花样,都是形式,没有实际意义。那么,在课前,教师备课的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地与文本对话,然后从中提炼出真正合宜的教学内容。如《紫藤萝瀑布》,究竟要教什么?宗璞的文字,极美,文中的景物两种感觉,或是凋零的悲,或是盛放的欢,其间又有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人生的领悟,这种美的境界源于作者文字中所描写的景物与内心情感的自然融合。那么,讲此课,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我感觉就是一种景物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也就是由物而情而理,由外而内,由自然而人生。可是,这种美太过抽象,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如何把美传递给学生?这是需要教师颇下一番苦功的。美在哪里?在文字里。然而,每篇课文都是文字,可是不同的文字有不同的风景。宗璞的文字,要细细地品,深深地味,如果教师只是专注于语文知识,那么真的让文字成了工具,只有实用价值而缺少审美旨趣。笔者感觉,如果要保留这份美,就不能分析得太支离破碎,要有整体的认识,有特写的镜头,有文字的品咂,有想象的参与,这些才是最考验教师文本解读功力的。
此外,还应自问: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完成自己真正想教的内容吗?能够驾驭课堂,清晰地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吗?教的内容足够集中且使学生学会吗?课前的备课是预设,而实际的课堂教学需要生成,当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不一致的时候,教师又当何去何从?此时,教师当如何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
当我们把以上的问题都考虑清楚之后,或许,我们就知道合宜的教学内容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