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何延忠“沙漠渔夫”美名的,不仅仅是他的执着,他的坚韧,更在于他的大智慧。这也是所有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素养。荟聚网的田野调查人员在对何延忠位于敦煌阳关的沙漠红鳟鱼基地进行实地勘查时,对这点感触尤深。泥石流和沙漠,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个代表了多雨、多山地区的地质特点,一个代表了干旱、荒漠地区的地貌特征。但中国就有这样一个地方,曾几何时,会同时饱受这两种自然灾害的蹂躏!
敦煌的阳关镇——著名的古关隘阳关就曾经雄踞这里,不仅仅地处中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的沙漠——库姆塔格沙漠的最东端,是中国的“旱极”(年降雨量仅为39.9毫米),而且是周边地势最低的地方。每年夏天,肃北、阿克赛及周边山上的冰山融水会从三面汇聚到这里,由于上一年的河道被冬季流沙所掩埋、堵塞,因此,融水会形成沙漠堰塞湖,当水位升高,最终冲决沙丘的阻挡,就会形成摧枯拉朽的泥石流。何延忠刚去阳关镇的时候,这里会在一年里,发生18次泥石流!
面对这样的困局,怯懦者会选择离开,而没有足够智慧的人,会变得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沙漠渔夫何延忠却另辟蹊径,采取了一种“以害治害,化害为利”的方法。
首先,何延忠认识到,如果等到各处的融水汇集一处,必将形成摧枯拉朽的力量,再想堵截,只能是螳螂挡车,无济于事。于是,他在三处融水的出山口,修建了13座河坝,迫使河水改道,直接漫灌到沙漠里,于是河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会在流沙表面板结成类似干涸河床那样龟裂的泥壳。别小看这泥壳,它带来诸多好处:第一,限制了流沙的移动,减缓了流沙向东推进的速度,同时大大减小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度。第二,为沙生植物提供了附着物,再大的风,也不会像过去一样,沙生植物与黄沙一起飞上天。第三,就像是给煮沸的水壶盖上了锅盖,这层泥壳的存在,大大减少了蒸发量——毕竟这里是中国的“旱极”,蒸发量是降雨量的60倍!于是,下游阳关的径流量从0.35立方米/秒,增加到0.95立方米/秒,是原来的近3倍!这就构成了沙漠都江堰的主体。
图1 皲裂的泥壳,却在沙漠都江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水在地下经过沙漠的过滤,可就不是“我们的水,经过多少多少层过滤”(纯净水的核心过滤层不会超过20米长),而是经过整整20公里的过滤、净化!当水再次流出地表时,已经是纯净到可以直接饮用的矿泉水级别了。由于漫长沙漠的净化路径同时起到了减缓流速、涵养水源的作用,夏天洪水季节多余的水被沙漠涵养,而到缺水的冬季,清冽的泉水也依然在流淌。荟聚网的田野调查人员在去年12月底在沙漠红鳟鱼基地考察时,零下10度的低温,泉水依然不结冰,不枯竭!
图2 厚重的泥壳不但使黄沙不再飞舞、推进,而且极大地减少了蒸发量,这是何延忠最具匠心的“发明”
更为重要的,由于沙漠都江堰的存在,使洪水期流量过大、具有破坏力、且无法被利用而直接流失的水资源蓄积在沙漠下面,提升了沙漠地下水位,使沙生植物生长良好,一举改变了过去库姆塔格沙漠以每年2-4米的速度,逼向敦煌的被动局面。经过多年治理,沙漠后退了整整5.6公里!治理沙化土地超过56平方公里!
图3 由于沙漠都江堰提升了地下水位,一个连胡杨都濒临枯死的地方又恢复了生机
最后,清冽的泉水,又为何延忠养殖沙漠红鳟鱼提供了充足、洁净的水源,养过鱼的水体会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这样的水对葡萄种植是再适合不过了!于是,通过沙漠都江堰,用洪水、泥石流去治理流沙、沙尘暴,起到了“以害治害、化害为利”的作用。原先的不毛地,变成了现在的鱼米乡!一举带动了当地红鳟鱼养殖和葡萄种植两大产业的发展。
这一构思巧妙的治沙方案,在古今中外是绝无仅有的。这是因地制宜的杰作!意志力薄弱的人,固然无法成就这样的伟业,创造力稍逊的人依然无法成就这样的伟业!沙漠渔夫何延忠,正是这两大素质兼而有之者!荟聚网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梳理,再次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有关土地、有关人的故事”。荟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