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达里欧在《原则》这本书中有一句话,大意是说:“如果你现在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那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什么东西。”
话虽然有点极端,但非常适合贴在墙上去警醒督促自己的进步。
1.标签的原罪
人有两种思维模式:
固定型:认为一切都是天生的、固定的、无法改变的。
成长型:认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的成长和进步。
公开场合下,很少人会承认自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但是一到了实际生活中,大家往往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来固定思维的苗头。比如给自己打标签:“我就不是学数学的料”;比如夸奖孩子:“这孩子很聪明”。无论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标签,都等于把人限制在标签所描述的固定层级上。
负向标签阻碍了我们进步成长;正向标签阻碍了我们勇敢试错。
如果,我们要时刻告诫自己就事论事,不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这就打开了持续进步成长的大门。
但,这还不够……
2. 面子算个屁
我发现就像【贴标签】一样,【爱面子】真的是个很难纠正的恶习,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在意和维护自己的面子。
所谓【不耻下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有时候你明明不懂,但担心自己问出的问题太初级、太白痴而不肯去问,生生错过了学习的机会。
当然这并不是说,遇到问题自己不去搜索、调研,而去讨扰别人寻求免费的答案。这里强调的是,要放下【暴露自己无知】的心理障碍,勇于抓住任何一个学习机会及时的提问。
和提问相关的另一个是对错误的认识。知错就改,已经是一个很难做到的要求了。但我发现,比改错更难的是认错。看起来好像应该先认错再改错,但是,由于【面子】作怪,我们往往很难及时面向他人承认自己的错误,即使我们能知错也想改错。
如果在知错的时候,放下面子,及时向相关他人认错,不仅能维护更好地人际关系,还可以更好的放下存量投入到积极的改错过程中,于人于己都是好处。
所以,我在家里墙上贴了张便签纸,上面写着:
不懂了,要问!
犯错了,要认!
当然,如果在心底里认同文章标题写的,一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现在的自己在某些方面依然很蠢。那么在提问和认错上就会大大的减少心理障碍了。
但,这依然不够……
3. 发现舒适区
舒适区的概念是,有三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包围着我们每个人,从内向外分别是:
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而《刻意练习》这本书里面提到的理论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在【学习区】大量练习,只在舒适区里面做自己习惯的事情,不会有什么进步。
我们从小长到现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沟通交流上,各方各面都养成了很多行为习惯。举些例子:我们每天刷牙是怎么刷的不知道,常常是心里还在瞎琢磨牙就刷完了,这是习惯;工作学习的时候,原来咋做现在就咋做,是不是好方法不知道,这是习惯;很多人说话有口头禅,不要说改的问题,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习惯。
大多数的这些习惯都不是经过我们理性分析、权衡利弊之后认真养成的,而是不知怎的、稀里糊涂的就养成了。至于他们好不好,我们不但不在乎,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老习惯就是我们的舒适区。
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个个的发现老习惯,评估老习惯,然后用经过你理性思考、精心设计的新习惯来替换老习惯。
从【知行合一】的角度上说,做到了才算是真的知道。如果想让一年前的自己相比现在的自己看起来像个蠢货,就要看这一年养成了哪些经过你理性思考、精心设计的新习惯。新习惯养成的越多越重大,你的成长就越显著。
遥想每年年终我们做总结的时候,历数一下这一年养成的好习惯,嘲笑一下一年前的自己做过的那些蠢事和无知,也是一年一度的一大幸事!
相关文章:
偷梁换柱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