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微信发一条替自己高中的一件事愤愤不平的朋友圈。竟然没过一会儿我就下意识的删掉了。其实自己比谁都知道:不是不讨厌了也不是突然发现错在自己而是害怕被太多人围观自己对别人公开的讨厌,人设崩塌。
其实可能别人看来那件事不值得我反复提及,因为可能在别人看来它就是一件:“一个高中同学撞到你导致手上的开水撒了烫到自己,而她并没有道歉的小事。”但是我至今不原谅真的仅仅是因为一句道歉吗?我生气是因为:一个人竟然可以对自己的错误无视到这种地步,对别人的造成的困扰竟然可以不认真到这种地步。
他们都说:“算了吧,大家都是同学,不要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就破坏了高中在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回忆。”但其实应该不是这样的吧,真正能令高中封神的是那些带给你生生不息的丰溢的人而不是那些让你怀疑自己内心秩序的“至暗时刻”吧?而且这种让你[忘了吧]的背后逻辑是:让你忽略自己的情绪,迎合大家“做个peace的人”的大众模型!
拜托!我们的讨厌从什么时候开始需要藏着掖着了?我们的愤怒什么时候成为了格局小,小气了?我们的情绪为什么要被忽略了?无论过多久,我依然对这件事保持愤怒是因为我需要时刻警醒自己我想要的“周遭氛围”不该是:吝惜自己的自我改正机会;无视因为自己的过错而造成对方困扰的过去!而是一种我随时有自我反省的意识并且用自己没有灰色地带的是非观去合理判断自己的情绪。一味地忽略自己的愤怒悲伤这类负面情绪带来的是对以后人生里遇到的所有闪光的事物的无感!而一味地教人去忘记的人则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那种“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
其实!人与人之间是有一个感情账户的,每次你对事实肯定一些,对朋友愤怒的态度理解一些,存款就多一些;苍白地教人去忘记,存款就少一些。而且作为一个不言而喻的道理:当你遇到同样愤怒的事情,如果身边理解的呼声再大一些,你的无奈你的无解也不用留至深夜留至寂静无声了。
至于什么时候我们连愤怒都不敢了?而什么时候我们才敢愤怒?我想你我都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朋友什么样的路人又期待遇到什么样的朋友什么样的路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