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说过,郑国先是派大夫祭仲侵入周天子的附属国-温邑和成周两地抢掠粮食,周桓王忍耐了,郑庄公来朝拜周桓王时,周天子忍耐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对郑庄公冷嘲热讽。老奸巨猾的郑庄公则利用这次朝拜,来了一次假借王命,讨伐宋国的联合国战争,打败了宋国,同时实际上得到了许国。并且和齐,鲁两国确定了宋庄公-公子冯的国君地位,郑国风头无两。
陈国内部也乱了,看来周朝无力约束大国行动后,诸侯国争相篡权,陈国的鍼子的名言“卫之恶,陈之恶,必除之”,现在如同感染病一样,从卫国,鲁国,宋国,现在到陈国。陈桓公死后,他的弟弟公子佗将陈国太子妫免杀死,自立为王,这与卫国的州吁何等相似,公子佗篡位不正,急需王命认可。
周桓王得知郑庄公假借王命后,立即将郑庄公除名,用虢父林父来辅佐朝政,郑庄公大怒,五年都不来朝拜周桓王。虽然周朝实际上已经日落西山,但毕竟是各个诸侯国的天子,形式还是要尊重的。周桓王撤了郑庄公的公职-上卿,对于郑庄公的诸侯国中的地位是个打击,意味着他不受宠了。
周桓王终于出手了;强掠小麦,假借王命,五年不朝,那一条都是死罪啊,周桓王于是发王命征调诸侯国军队,专事讨伐郑国。无奈周王朝话语权不灵,只有蔡,卫,陈三国附从,其余诸侯国压根不理睬。
周桓王为中军,虢父林父为右军-蔡,卫军。左军周公黑肩带领陈军,一直打到𦈡xu 葛-现在河南长葛县。
郑庄公自为中军,带领原繁(郑庄公的兄长),高渠弥,祝聃。太子忽(曼伯)为右军,大夫祭仲为左军。也来到𦈡葛列阵。这里面又出现一个新情况。第一次郑庄公采纳公子突-郑庄公的次子的战前分析和建议,这就给后来郑国的国君之争埋下隐患,儿子们都很强,郑庄公该选谁?
周朝讨伐郑国战斗打响了,结果是郑国击溃了周王的联军,郑国的大将祝聃还直接射伤了周桓王,直接射中周桓王的左肩,王师大乱,但这是郑庄公鸣金收兵了。周桓王退回到周朝境内,才安营扎寨。
祝聃回兵营后,直接去质问郑庄公,为何收兵?他说他已经射伤周桓王,再急追几步,可以生擒周桓王。郑庄公面有怒容,直接发问,我作为臣子,生擒天子,我该如何处理。你射伤周桓王,万一他受伤过重死去,我就是轼君之罪。祝聃只好退下。
大夫祭仲也表示已经击退周王,郑国也树立威严,当下要去安抚周王,去道歉,送一些慰劳品。大夫祭仲当夜前往周王军帐,表明郑庄公无意抵御王师,纯属自卫。祝聃射伤王肩,不是郑庄公的意思,再次请周王谅解。
周桓王还想着昭告天下,共同声讨郑庄公的无礼之举,虢父林父劝周桓王不要自讨没趣,这次讨伐郑国,大国无人响应,已经是不从王命了,周桓王默然无语。
其实周桓王可以发一道王命来谴责郑庄公即可,无需兴兵讨伐,因为他没有这个实力。郑庄公心里明白,天子的地位不可侵犯。给些教训就好,真要搞出人命,他没办法收场。无奈手下的将士要立军功,那会想这些政治问题。
根据(东周列国志)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