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们在评价某人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经常用到一个词——有逻辑!
比如,这人说话“有逻辑,思路清楚” “这篇文章逻辑清晰”
那,到底啥叫“有逻辑”呢?
学术上的定义还是算了吧,很多人看也懒得看,因为太过抽象。有兴趣的可以翻翻逻辑学概论,或直接搜索一下逻辑的定义。
下面我想聊聊我对“有逻辑”的界定。
在实际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口头沟通也好,书面沟通也好,总会有我们的目的,对吗?基于这个目的,我们往往会使用一些特定的框架或结构,并选用一种呈现形式,让对方更好的接收我们传递的信息,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对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基于实用的角度,我对逻辑的界定如下所示:
这样说还是有点抽象,那么就必须举个例子。
比如,我家娃在4-5岁的时候,要看动画片,但我觉得看久了伤眼睛,想要控制他看动画片的时间,于是我就对他说:“看动画片当然可以!”说完,用手指了指墙上的钟,问:“长针(分针)指到几结束呢?”
他看了看墙上的钟,说:“到10。”
如果到10那就是35分钟,我觉得有点长,于是和他说:“这个时间有点长,眼睛等会会红肿起来,那就不帅了,长针指到6如何?”
“那太短了吧,到8!”
“到8呀~,这个其实还是会有点长,嗯,你确定到8就能关掉电视吗?”
“嗯,能!”
“好吧,那就按你说的,到8!到了后你自己去关掉,好吗?”
“好的。”
等时钟的长针走到8的时候,我问他:“现在长针指到几了?”
“到8了。”
“那该怎么办呢?”
“要关掉电视,可是,我还想再看一会。”
“嗯,看是可以看,只要你能举出一件我曾经答应过你,但没有做到的事情。”
他想了想,说:“好像没有呢。”
“那怎么办呢?”
“那我去关掉电视,下次再看。”
…………………………………………………………………………
我们来分析一下刚才这段简短的对话
目的:控制小朋友看电视的时间在20-30分钟之间。
结构:我使用了一个演绎推理的结构: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而且为了增强大前提的约束效用,我让他自己说出大前提的条件。
呈现:使用了提问+引导的呈现形式,而不是直接的说教和命令。
这就是逻辑思维的日常了。
工具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秀的:)
目的→结构→呈现
实用的工具用起来,Oh Ye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