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过许多感动着全中国的故事,我今天写的这个,不过是小小的一个打动我的故事。
她是一名幼儿园老师,也是一个十五岁少年的妈妈。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一直都是积极的、乐观,时刻充满活力的,充当家庭里一个很好的balancing person的角色。
正月十五,是她儿子的生日。
但也是这天,男孩半夜起来到房间来对他们说:“我呼吸困难,我快呼吸不了了。”
这可把他们夫妇两给吓坏了。
天还没亮,大街上没有出租车。
于是,她丈夫开着摩托车一路送他们(属于超载)到医院。
情况不客观,病情很复杂。
陪男孩住院两周,她瘦了13斤。
男孩病情好转,据理她应该放下心了,但是男孩每次复诊,总有几项指标还不能降下来。她担心指标一直不下去,会恶化病情,于是好不容易拖了关系到广州一家医院拿到了床位,继续检查治疗。
医生第一次来问诊的时候,我刚和她买住院用品回到病房。
医生正在和她儿子交谈。
她马上放下手上的水盆,回答起医生的问题来。
医生估摸一米八七,可能是个比较初级的医生。(医生的问诊也是分级的,首先是医生,再到主治医师,再到主任医师。)
医生问所有问题,她全都能对答如流,即使是一些非常专业的医学问题。不仅如此,她展示的资料充分地看出她真的对男孩的病情很熟悉。
入院、复诊、急诊的病历本全部一字排开,那个时候,我想到了“孔乙己”的经典动作,但毫无疑问的时候,他们“排”开时,不是一种心情。
在医生问得很细致的地方,解释不清楚的时候,她竟然拿出了一本笔记本。医生都吃了一惊,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日期、治疗状况。
待医生在问一些检查状况的时候,她又打开了某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上面绑定的是男孩的资料,一列列地给医生看最新的检查结果。
检查事项的问询完成之后,谈到注射和服用的药品,她又打开QQ空间把每次医生开的药都拍的照片,拿给医生看。
我从来都不知道她原来有这么专业的一面,她与医生交流起来,仿佛已经是“半个”医生的模样。
她笑称,对男孩的病情简直倒背如流了。她说,“久病成医,我对这个病了解得越多,越担心,未来未来,我不去想了未来的事情,现在只想尽全力治好他的病。”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大概就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