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师生关系,我见过剑拔弩张的,也见过亲密无隙的,都说最好的师生关系是课上严肃,树立威严,让孩子们信服;课下与孩子打成一片,让孩子信任。也有人说父母不可说老师的不好,否则,这会影响孩子对老师的看法,如果喜欢老师还好,如果不喜欢老师,估计他也不会喜欢所学的这门课程。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今天讲的这个案例,就是因为主人公小航不喜欢刚换的数学老师,导致成绩下降。
在本篇案例中,运用可以一个技术:感知位置平衡法。在改善两人之间的沟通或关系上,“感知位置平衡法”是最有效的技巧之一。两人各自怀着对对方和这份关系的“感知模式”,每次遇到对方都会凭这份“感知模式”去决定言语和行为。假若双方都没有改变各自内心的“感知模式”,每次遭遇都只会有同样的结果﹔假若那是吵架和冲突,情况便不会有转机。这个技巧是把内心的“感知模式”经由一把椅子而实物化了,凭改变自己内心的一些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并且经由一些言语和行为实现,那个“感知模式”便能改变,因而下次见面,对同样的人就会有了不同的言语和行为,也即态度上有了改变。
这边的言语和行为不同了,对方也会因而有不同的反应。如此下去,沟通效果和关系便会有所改善。
因为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大部分存在于潜意识里,故此人们往往忽略了在沟通和人际关系情况下存在的共同信念和共同价值,更因此看不到怎样凭改变规条便能够改善沟通和关系的机会。感知位置平衡法便是一套针对这点的技巧。
最初发展“感知位置”这套技巧时,只有3个位置,就是﹕
我────第一位置
对方───第二位置
抽离───第三位置
随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很多不同意义的位置出现。以下仅介绍一些容易掌握的其它位置。
李中莹:感知位置平衡法的步骤
文章导读:把某人玢为二,把不能接受的行为和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等尽拨入第二个“他”,然后把第二个“他”往左边拉远,而只和第一个“他”使用这个技巧。
1、心中选定一个想提升与他的沟通或关系的人。放置两把椅子,一把自己坐,另一把放在对面一个感到舒服的位置。想想这个人坐在对面的景象。
1)把这个人的座椅拉近一些或远一些,以自己内心感到舒服为要(距离最能代表你与他沟通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你内心所希望的距离)。注意这个位置与自己的距离,以便稍后验证效果。
2)注意这个人的脸或身体是否正面地面对着你,若对方是以侧面或侧身对着你,把对方慢慢地调至正面的位置。
3)注意对方双眼的位置是否与你的眼睛处于同一水平,如果不是,把两人的视线调校至同一水平(可想象能任意升/降对方或者自己的椅子)。
4)若看到的只是黑白景象,调校为彩色。
2、做好以上工作后,注意对方坐的姿势和面部表情,同时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是第一位置)
3、走到对方的位置(第二位置),模仿对方坐的姿势,想象自己已经变成对方。望向往第一位置的“你”并注意“你”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注意此刻内心的感受。
4、走到第三个位置(抽离位置),这个位置应该与第一和第二位置都是等距的。从这个位置看第一位置的“你”和第二位置的对方的姿势﹑面部表情,同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感觉一下。
1)第一位置的“你”可以做些什么事,以改善与对方的关系,例如说某些话或者做某些行为。
2)第二位置的对方可以做些什么事,以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对方提早或国快做这些事,第一位置的“你”又可以做些什么﹖
5、返回第一位置,坐下想象自己看着对方,在心中说出想到的话和做想到的行为。完成后,看看对方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6、走到对方的位置,模仿他的姿势坐下,想象自己已经变成了他,然后望着对面的“你”,听﹑看﹑感受一遍“你”所说的话和所做的行为,注意一下内心的感受有怎样的改变。若话想说或有回应的行为,就向对面的“你”说和做一遍。
7、走回第一位置,重新变为自己,看着对方,回想一下刚才自己对他说﹑做了什么。然后,留心听﹑看﹑感受一遍对方所说﹑做的响应。注意一下内心感受的改变。若有话想说或回庆行为想做,向对方说和做一遍。
8、重复第6点与第7点,直到效果满意为止。若未能满意而已经没有了新动力,走到第三(抽离)位置,重复第4点至第7点的步骤。
注意﹕1跟着上述的步骤去做,做到第3点以后,并没有严格规定“下一个位置应该是哪一个”,而应该跟从内心的感觉而走。
2若某人的某些行为使你无法接受,不能使用这个技巧,可尝试先找出这些行为的下面动机(对你或者对他本人)。接受其正面动机,仍可继续不接受那些行为。或者相像把某人一分为二,把不能接受的行为和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等尽拨入第二个“他”,然后把第二个“他”往左边拉远,而只和第一个“他”使用这个技巧。
今日感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会遇到许多问题,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什么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