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都会认为中庸嘛,就是好好先生,没有原则,不偏不倚,做事折中,保持中立没有立场那种。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中庸是最有立场的,是儒家的至高德性。
经典阅读课上新解是所谓“中庸”,是通过提升自己的价值体系使自己的生命轨迹与“大学之道”保持一致,不偏离不改变,始终一贯地坚持下去。
好像还是不懂,还是感觉很抽象。来看两个案例
在我中国古代,我们主要治国方针既不是儒家也不是法家思想,而是两者结合使用。明明两种完全相反的观念,一个主张“仁政”“仁者爱人”,一个主张“法术势”用刑法来威慑众人。可是没有哪一个朝代会完全采用某一个观念,只是时期不同会对某个观念有所倾斜。
这就是中庸的思想,是善于变通的。
用西方哲学家说过:“一个人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看过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一个中国商人在外国开餐饮。一天,过了早餐供应的点,有一个青年,持枪闯进来,用枪对着老板说:他要喝皮蛋瘦肉粥。老板总不可能说现在营业时间已过了,已经没有了吧。就算没有了,枪指着也得立马去做啊。
你猜这个老板这么说:我这有是有,不过我这碗粥是昨天剩下的怕您老吃了拉肚子。
青年想了想什么事都没有,就离开了。他是真的没有吗?他还有粥,不过那粥是留给他厨师吃的。就这么化干戈为玉帛,立场不因威胁而变,只是换种说法。既没有让自己受损失,自己过了点不供应早餐的原则也维持住了。
这就是中庸的智慧,是有原则的。
还有就是我们自身的变化。以前你看什么都不顺眼,觉得碍事,好像现在也能慢慢理解了。
以前觉得老师故意针对你,后面发现这是老师对不学习的善意提醒。
以前认为父母偏心,后面发现手心手背都是肉,又怎会偏向哪个?
以前觉得这个人很可恨,现在觉得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以前不懂事,你会愤怒,会郁闷。但是随着你不断地修正你自己,慢慢地你会变得更温和,变得更能够理解人了。
遇到两难选择,你会站在一个不偏不倚的角度了,更能接受跟你想法相悖的人了。这是一个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中庸的过程。
古语有言:君子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是儒家的志高德行,恒用中和。而君子的本质就是坚守“中庸之道”。
多去接触不同的人,不局限于本专业,建立多元思维,修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