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儿子在7岁左右时,我就硬逼他自己一个人睡。那时候我不知道在哪里听到的论调,男孩子五岁后必须有自己独立睡觉的房间,心里有点小焦虑,感觉都7岁了,还不能自己睡,是不是会影响他的将来独立生活的能力。
那段日子,每晚到睡觉的时候,儿子总是要各种纠缠、各种闹都不肯入睡:为什么爸爸妈妈就可以一起睡,而我就要一个人睡?
我想这也许代表了很多孩子的心声,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睡觉就意味着要跟自己的父母分离,而且不知道父母在做什么。
所以上床睡觉对于孩子来说,有时候是一种极其孤单的体验,而父母他们却仍然是两个人在一起,他们不孤单,却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所以,孩子天然有一种焦虑。
他们焦虑的是,自己需要和父母分离。而且,自己和父母原来是独立的不同的个体。入睡,会激发我们的分离焦虑。这种分离的焦虑,从出生就已经开始拥有和体验了。
温尼科特说,从来就没有婴儿这回事,婴儿都是跟母亲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婴儿的时候,一定同时看到照顾他的母亲。如果婴儿离开了妈妈,那么婴儿就会感受到生命受到了威胁。
不仅孩子会担心自己与父母分离,父母也会担心与自己的孩子分离。
这样的焦虑感在很多父母身上会出现,很多新手爸妈有过类似这样的情绪体验。
几年前,我有了二妹后,可能因为年龄的增长,我作为妈妈的心性也更加成熟,对孩子也更关注更耐心,但有一点,对孩子的焦虑不减反增。比如,看到熟睡的女儿时,有时候会忍不住的去碰一碰孩子,就好像是为了看看孩子是不是还活着,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反应。
看来,许多的睡眠问题, 其实都是分离焦虑的呈现。
有的孩子会想跟父母睡在同一张床上,如果孩子比较小的时候,这不是问题。
但有的父母并不愿意孩子待在身边,原因是,父母们会觉得,如果孩子不能培养起独立睡觉的能力的话,那么在孩子越大的时候,就越难让孩子独自入睡,这让父母们觉得很焦虑。
其实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和父母之间,就已经开始在酝酿着分离了,所以我们会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发展出独处的能力。
独自入睡,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孤单,是发展独处能力的第一步,这是每个人在成长为独立个体过程中,需要付出的代价。
焦虑,既是成长的代价,也是成长的动力。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为根基。有心理学家说:“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独立。” 因为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
有的幼儿园会理解孩子这个阶段的心理需求,就会让父母在孩子入园的时候,给孩子准备一件妈妈的衣服、毛毯或是其它能让孩子想起妈妈的物件。
因为孩子在不安或睡觉时,盖上一件有妈妈味道的衣服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也能让孩子在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时,有一份和妈妈的链接感。
女儿三岁上幼儿园前,受绘本《汤姆上幼儿园》的启示,我就试想过,要不要也在她上幼儿园的第一天,给她带上妈妈的东西,让她有分离焦虑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缓解一下情绪。可真正上幼儿园时,这些她都不需要,高高兴兴地去高高兴兴地回,不曾烦躁也不曾哭闹。想必也是安全感足的表现吧。
儿子能完全独自己一个人睡觉,估计也是到了八九岁的时候吧,甚至更晚一点,我都记不太清。他今天依然表现得很独立,没有丝毫受影响。
女儿呢?昨晚我们睡前聊天的时候,我说你都快5岁了,是不是要学着自己睡觉不能和爸爸妈妈一起睡了,她说不行不行,我不会长大,我要和妈妈一直一直睡。她说这话的时候,是的的确确没有长大的话。搂着她柔软的身体,我怎舍得让她离开我?
成长是孩子的需要,独自入睡又是成长的必然过程,我着什么急呢?
和女儿一起睡,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