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关于读书但记不住,还要不要读的名言
读书的意义在于永远不向世俗低头,记不住的东西会内化为独特的思想和性格,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人生。
很美,也很对
但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方方面面是不是很多时候都要靠读书来强化自己的技能?
这个时候,我们没法等那些我们迫切需要的方法和技能慢慢内化,迅速掌握并能够应用才是第一要务
《实用性阅读指南》就是带着目的读书的极佳指导
我也按照书中的方法来记录这本书
首先我希望读这本书的目的
希望快速读书,并实现技能提升,内化知识
所以我的诉求就是快、记住、能用
刚好,书第一章的内容就是
有效率地读书
确定读书的目的
我已经确定了
通过序言、目录和后记掌握概要
好的,我们来看一下书的主要内容
根据主要内容,我知道,我需要重点看的就是其中三章
有效率地读书
牢记读到的内容
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
因为我本来就是思维导图的深度用户,也一直都有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再加上故事性的内容可以搭眼看个大概就可以,所以如果不考虑制作读书笔记的时间,我只用了10分钟就看完了序言、目录和后记,并明确了这本书究竟要重点读哪些内容
好,我们回到第一章的内容
只摘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已经明确了,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
要有时间意识
一共7.2万字,非常薄的一本书,我只需要看三章,一个小时内完成应该是合理的
不要试图全部理解
这种纯方法论的书从操作角度还是非常好理解的,但可能背后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不一定能完全理解,那就放弃,如果心里对某些方法论存疑,也不一定要100%实操
争取多读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章,希望大家放弃一次只读一本书的习惯,而是采用“并列读书法”,同时阅读几本书。之前好像听陈鲁豫说过她会同时看5本书,可见这种通过阅读不同书籍刺激大脑不断转换思考以加深记忆的方式,是有一定共识的。于是我同时看了一本育儿书籍,还反省了自己和孩子发脾气的错误。
不被他人的意见左右
这章非常重要,它的内容已经不单是方法论范畴了。我们处在这个信息轰炸的社会,很难不被网上的各种评论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思想的定力,书评是潮来潮去,但阅读的感受和进步是自己的,所以如果想要“遇见”适合自己的书,不妨移步实体书店。
不借书
这条很好理解,按照书中的方法,书是要针对需要的内容反复看的,如果书不能随时可以拿到手里,很难满足这个要求。
第三章
牢记读到的内容
这一章先告诉大家,忘是正常的,人和人的记忆力虽然千差万别,但都逃不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果想跳出曲线,那就按照方法练习
为什么记不住书中内容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20分钟忘记42%,1小时忘记56%,一天后忘记74%,一周后忘记77%,一个月后忘记79%
方法是什么:
反复阅读,留存记忆
在遗忘曲线的时间周期内,挽救即将流失的记忆
丢弃80%的内容,找出重要的20%
即使再我认为最有用的章节,也不是每句话都需要记住的,意义了解之后,主要记能将整张大网关联起来的关键词
带着感情阅读
人感慨或者惊讶时所产生的情绪波动,大脑会记得特别牢,边读书,边调动情绪。“武林至尊,宝刀屠龙……”
以向他人复述为前提来阅读
这条非常核心,自己若要理解,就先教会别人,学习的同时输出十分重要。
第三章后三条我觉得不适合我
整理成故事来记忆
创建形象,联系记忆
便利贴记忆法
断舍离
第四章
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
这一章是第三章的升级,也是一大部分读书人的问题,可能是受环境的限制,很多人光读书不行动,那就是把书作为阅读材料,完全当消遣用。
知识,只有付诸行动才可发挥效果
行动后的知识才是接地气的知识,行动结果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
将自我指导用于读书
自己做自己的教练,push自己按照书上的内容改变
从书本上设定行动目标
找目标,为什么行动?读完书具体想要做什么
想象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样子
情绪激励(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算了,这个不吉利)
明确现在的位置
知道行动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
为了填补差距行动
通过思考,可能会发现弥补差距的行动不止一个,那就要考虑做什么是最合理的,如果这么做了,会有什么结果吗?
选好后,将行动细分成明天就可以开始的小步骤
确定需要实施的事,细分到“明天就可以开始”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等XXXX时候再开始”,结果永远也不会开始。其实明天已经给够缓冲了,应该是“now or
never”。
将行动告知他人
接受他人的监督和提醒,在社交平台公布也是种策略。
付诸行动
开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