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好处,数不胜数。英国的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毋庸置疑,读书可以拓宽我们认知的边界。换言之,读书破“无明”。
昨天读《老子他说》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认知上收获很大。南师的解释和阐述,消除了我对“无为而治”的误解。以前模糊地认为“无为而治”就是什么都不做,待人对事不做太高要求,现在看来是大错特错。
“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是让人们做事要有先见之明。它主张人们做事的时候,有远见,有计划,事先准备妥当,所以临时不会慌乱。
书中讲了一个历史上陶侃运砖的故事。陶侃当时已是高官,位高权重,但他几十岁的年纪,仍然每天劳动去搬砖。晚上把外面的砖头搬进房子里,早上再搬出去。有人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一个人不练习劳动,一旦天下有事,体能就应付不了。他早已看到天下会有变乱,虽然年纪大了,在这种地位上,也需要有好的体能,如果平常劳动惯了,临事就能应付变乱。
同时他又叫部下把砍下来的零碎竹子、木头等,不可丢弃,都收集起来好好地藏放着。别人认为他这样高地位的人,还珍惜这些不值钱的东西,未免小气。对于别人的批评,他只是笑笑而已,不加解释。后来时局变动,他是管长江以南军事防务的,这时需要建立水军,马上要造船,并且要在很短期间内完成。但是造大批船只需用的钉子,一时无处可得,他就把那些被人看成不值钱的竹头木块劈开,做成了钉子,解决了钉子问题,船也很快地就造起来了。这是因为他早就看到天下将变,而且变乱必定需要造船,所以预先做了准备。这也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
所以,道家的真正 “无为之治”与 “无为”之道,是“无所不为”的。所以说道家是非常积极进取的,它主张人要有出世之心,但要做入世之事。
佛家,同样也是积极进取的。半年前,我还对佛学有很多误解。我原以为“佛系”、“随缘”等便是佛学的主张,佛家讲的“随缘”是不思进取、消极被动等的代名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我读了几本济群法师的小书后,我终于明白,“随缘”是有很高智慧的。佛家主张人们做事应“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因上努力,就是我们常说的“尽人事”,竭尽全力,不留任何遗憾。只要因缘具足,结果自然会出现。如果不成功,那只能说明因缘不具足,还需要继续努力。
随着读书的深入,你会发现儒释道三家很多时候讲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可谓殊途同归。正如陆九渊说的:“东方有圣人出焉,西方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
随着读书越来越多,我愈是发现自己很多的无知。我想,这便是读书的好处——读书会让人变得越发谦卑,有敬畏之心。自知无知是反省,是觉察,也是一种新的开始。远方,让人心驰神往。带着这种空杯的状态再次出发,开启一次新的认知之旅,也是极好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现在正值防疫居家,偷得浮生数日闲,让我们以书香为伴,人间清欢,别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