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的读书笔记均是田园抒情,达志不足,闲情有余。过则不及,游多了山水,也会疲累。想起前些日放下的《东坡志林》觉得还有很多未看,便迢迢做翻读状停留在人物篇名为《论汉高祖羹颉候事》一篇上。读来确实涨了不少神气。
书中记为三件事。其一,刘邦年幼时,嫉恨兄嫂“有羹轑釜”之事。于是登基后偏不给其侄子分封。其二,刘邦之父不满儿子行事,劝之,刘邦非但不听,还故意迅速拟了一个“羹颉侯”封给侄子以敷衍了事。其三,由其父亲引出当年封羹之事以啻其为人。
书中点评不甚了了,我自有兴趣得一番感慨:在我看来,无不显现出刘邦的肚量,格局,和其城府。首先第一件事,他兄嫂如此不喜他朋友,并非不喜他,一定有因。只是不好处理,那样做,朋友也并非会怪罪刘。如是真有心厌他,不必让他看到釜中之食。如此家事犹记三分,国事更会占尽契机。是为格局之小罢。有所谓后来的分羹言……其次第二件事跟同第一件事,真是肚量之浅。这样分封自己侄子,是让其替母受过一辈子,也不怕日后时局变幻,反受连累。也说明其野心可见一斑。第三件事是要由此说起他的一个典故--分羹言。战前项羽将其父亲锊为刀上俎,以为可以让其退兵。刘邦妥妥的只说了一句话:我父如你父,你若烹之,我必分食之。结果项羽还是放走了其父亲。因为项羽的谋臣刘伯告之,如果他烹了他父亲,并不能伤其筋骨,可能他并不会在意此事。反而会在其后成为你的话柄,或者更多是一种来自刘邦的隐患。想来刘邦的言谈类似于现在的破罐子破摔,死磕的意思。你想怎样,我奉陪到底,你残酷吗?我更冰冷!谁胜一筹!世人大多说刘邦好,好人你可如何分辨?往往此等出其不意之人最当小心。
唉……汉书之言出于左,杂家之论现于形东坡先生大赞一个!此为浅论,不足为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