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归LINg。
“微笑”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说不定此时,大家也正不自觉地脸露微笑呢。
那么,这个被普遍接纳甚至是被倡导的动作,它有什么其他的秘密吗?其实,对于部分人而言,“微笑”可能只是他们伪装自己的面具。
所以,大家平时都在因为什么而微笑呢?我们不妨观察一下这些场景:
场景一:旁人一个有趣的分享,逗得我们开怀大笑;
场景二:和相处感觉很舒服的人在一起,不经意间就因为放松而微笑;
场景三:下班时非常疲惫,却在电梯里遇上领导而不得不马上微笑着打招呼;
场景四:在公司遇到不熟识的同事甚至背地里打小报告的同事,依然礼貌微笑......
我们不难发现,上述四个场景即使都出现了微笑和大笑的动作,但我们依然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之间的差别。
至少前两者是出于心情愉悦和自在而发生的笑容。与之相反,后两者却是出于这样或那样的考虑,而不得不作出的“微笑假动作”。
还有一种人更甚。讨好型人格的人在“微笑”这个假动作上极富有经验,甚至早已习惯了随时随地微笑,生怕自己错过任何一个展示笑容的机会。
实际上,讨好型人格的人之所以总是微笑,并不是因为心情愉快,或者道德修养非常好。
与此相反,恰恰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时常觉得不安。“微笑”有时候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种在“危险”的境况下表示讨好和善意的行为——“我没有恶意,你能不能对我友善些?”
因此可见,“缺乏安全感”这个关键原因是讨好型人格的人们每一次“微笑”的原动力。为了消除不安,他们总是对每个人微笑,希望获得一种非常卑微的安全感。
然而,“微笑”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讨好者通过微笑与讨好,将自己放在了一个弱者的位置上,并由此传达出信息:“我很好欺负。”
另一方面,“微笑”可以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情绪表达的行为方式,但它不应该被当成一种性格。
也就是说,很多讨好者都会暗示自己:“微笑是对的,微笑是好的,有修养的人懂得微笑,每个人都喜欢面带微笑的人,我只是拥有一种令人愉悦的好性格而已。”这种将微笑“合理化”的行为显然是不适当的。
相反,讨好者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是有喜怒哀乐的,“微笑”应该是我们心情愉快时的行为表现之一,只是我们表达我们喜悦的态度方式。而不是将“微笑”变成“我性格很好很讨人喜欢”的外衣。
其实,如果你把获得安全感这件事情寄希望于别人身上,那你注定是会感到不安全的。安全感这种东西是需要我们自己给自己的,我们更应该找到向内寻求安全感的方法,让自己因为自己的力量而深感安全。
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经常用的,向内寻求安全感的方法。我称之为“美好记忆法”:
✅001 首先是让自己的身体心情放轻松,也可以找一个能让自己觉得舒服的姿势,然后让自己回归自己的身体、呼吸。
✅002 一旦感受到安定与平和的时候,回想一下在过去的岁月里,哪一个回忆最让我们觉得美好、愉悦和依恋。这些感觉通常会让我们感受到安全感。
✅003 接着,感受一下在那个回忆里都有什么人、什么东西,我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有谁对我们说了哪些话?
✅004 在全然地体验着这个回忆时,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将这个回忆变成了一个自己很喜欢的小物件,并将这个小物件放到我们的口袋里,让它一直陪伴着我们,以便我们随时与安全感连接。
事实上,这个“美好记忆法”使我想起了《哈利·波特》里——每当哈利在面对自己所极度恐惧的摄魂怪时,总是需要通过回忆起最能给予其力量的父母,以此来帮助自己成功召唤“守护神咒”。
所以下一次,当大家又想要露出微笑,告诉身边人“我很无害,你不要伤害我”的时候,不妨像勇敢的哈利·波特那样,尝试一下我们的“美好记忆法”,为我们自己建立一个温暖安全的港湾吧。
那么,这里是虚心接受别人建议的归LINg,如果有什么推荐和想法欢迎大家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