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简书,恍然进入一所百花园,得以目睹众花草的五彩缤纷。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不免被这或相似或相补的特色所吸引,并沉浸其中。自然这期间,来的来着,走的走着,都给这花园添了不同的色彩……
1
读到一位友友的开封印象,开封与宋朝总是不可分割的,是一哥推崇的一个朝代,之前察觉到好长时间没见聊史一哥更文了,还没在意,此时想时间太久了。
溯根求源,终于查到已被删除的评论显示,也终于弄清楚,帐号还在,只是一哥换一姐了,不过文风也不同了,可能是帐号直接转让了吧。
最初是我单方面的专注,时间久了也互有来往。看他从独特的视角在历史的尘埃里扒拉出碎片来,每个题目也都惹人侧目,算不得正道,属于野史杂事范畴吧。
诸如《我们嗑的不是瓜子,而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不等我提出异议,他论道,在我们国家不会嗑瓜子也办不成事,嗑上瓜子就能唠家常,接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在宋朝当公务员,收入高待遇好,年薪最高可达1500万》,他有点推崇宋朝的环境,如果穿越愿意到宋朝去。可能我一直生活在大唐的土地上,感觉离唐更亲近些呢。
《这些民国文化界的大师,你根本想不到他们忍俊不禁的另一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面的展现,大师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只是宣讲的定势,在不同文字里能读到他们的另一面的形象,那种原来与我们一样的感觉很是妥帖。
《在没有洗衣液的古代,除了皂角,人们还用啥洗干净衣服?》,这两天的《山海经》,还看到《西山经》钱来山上有一种洗石,是一种含碱的石头,也可以除去污垢。可惜没地方可以留言了。
我家侄子不爱学习,所有科目中对历史最感兴趣,成绩也最好。我还推荐过一哥的文给他看,举例说明现在学习的就是一种方法,能把你所擅长的东西融汇贯通表达出来就是一种能力。象这样旁征博引的其实需要的知识储备量挺多,更何况是这些碎枝末叶的小细节。总觉得这些边角碎料之间能淘出如许乐趣来,是很独特的存在了。
悄悄地我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
刚访了下南风悠然,原来同为日更队伍的一员,忽一日断了更,又一日留文,对自己一直碎碎念的状态不满,“这并不是我来简书的初衷。 我希望的是,能够提升自己的文笔以及思想的深度,能够写出好的文章和故事来。”
其实我们有点相似,都是写日常生活,偶尔来个读后感。看她的生活有滋有味的,时不时地去接个山泉水,去山间采个蘑菇,和父母欣赏一下路边野花,品尝小食美味。植物物语系,写花草的文也不少,多配以自己的随拍,欣赏美文的同时享受美图。
能看出来生活是恬淡幸福的,也肯为了父母琢磨新鲜的食品,心疼其父的付出与辛劳。文集名字也很贴切而又文艺范,时光剪影、墨染书香、悠然随记。很家常又很精致的生活 ,看她的文字很是轻松快乐。携着满满的烟火气息,是我所羡慕的一种生活。
她对自己有明确的期许,不知道她转战何方,何时回归,惟愿安好,如她所言,相遇是一种缘分,有缘,总会再见。
3
静水闲观,离开的更早一些。多写书评类文章和散文,多有上榜。他读的写作方法类著作我是很少读的,很枯燥的长篇论著不在我的兴趣范围内,所以他能这样阅读分析评论很令我叹服。我俩的交互还真是从评论开始,他有篇文也提到,也很赞同他的观点,评论区有时比正文还有意思。
文章没人看,那就用“产品思维”写作把作品当作一种特殊的商品来看,用商品思维来考虑写作,一种写作的变通的思维。
孤独与静谧写了每个人所体验到的孤独与静美,作者自己与先哲文字的交融,现实与书本文字记录的穿梭,不同的角度分享孤独。
好文章是怎样写成的不光是写好文,还要有及时的总结,通过[孤独与静谧]的上榜来自我总结分析经验,蛮不错的一种方法。也是我所欠缺的,不会总结归纳。
他曾推荐过一位老师的作品,如今那位老师也在其间,而他却不见了踪影。不过如同他在个人介绍里所言,他在写作的道路上执着地走着,不同的舞台,有不同的精彩,每一份精彩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华彩乐章。
所幸这两位的帐号依旧,于是潜意识里期待着回归。
人生途中无非来来去去,每一场遇见都将成为过往的一段旅程。在不同的路口,得遇不同的人,彼此同行过或长或短的路。也许以后还有交集,也许就此散场,不过来去之间的风景会永远镌刻于记忆中。
如此就以与静水的对话做结语吧:
现在所经历的,都是岁月的馈赠。
当下正品尝的,终成梦想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