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晚上很想写点什么。
今天打开小红书,有位姐妹问我能不能出《意林小淑女》的最后一期,因为我在笔记里面晒了这本。
我买这本杂志是因为当时说小淑女要休刊了,由于电子期刊对纸媒的冲击,以及自身定位质量的问题,小淑女杂志不得不关闭。
尽管已经很多年没有看过了,但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还是第一时间买下来了最后一期。留个纪念。
我以为小小姐只是个例,没想到一年后,爱格也休刊了。爱格休刊的给我带来的震撼远大于小小姐,因为年年都有高中生,爱格应该年年有市场啊。
不仅如此,我也了解到,小时候喜欢的漫画引领杂志《知音漫客》也休刊了。一个又一个带着童年青春味道的杂志消失在三次元生活中,我有一种不再年轻的感觉。
在我印象里面,小小姐很适合年幼的9-13岁的小女生看,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一篇提到了季风洋流的文章,一篇海峡两岸寻亲的文章,亲情友情都有涉及,并且很温馨,文笔也不算很幼稚。以前的我很喜欢,也经历过跟好朋友一起分享的时光。但是今天我在知乎上看到说创始之初的文章的确比较好,后来却越来越偏向于披着少女文学的玛丽苏言情,初心变了。某些书的故事情节非常灰暗,已经不怎么适合小孩子了。一方面我觉得人的年龄越来越大,对以前的自己的批判真是毫不嘴软,很是双标,我自己的确是因为想追求更高的情感体验而转向了《爱格》,但小小姐罪不至此。;另一方方面,我也赞成它的故事越来越敷衍。
爱格是我高中时期的精神支柱。在题海战术的有限空余时间里,我需要情感的释放和哺育。我羡慕爱格里时不时提到的C大,P大,羡慕男女主角相遇的南京、纽约,在编辑和作者的专栏里,我知道好好读书世界才能更广阔,我的青春期的的确确是被滋养的。尽管都是青春疼痛,但爱格真的每一篇都在说读书有用。它照亮了那时的我,所以我理所当然的认为,它永不落幕。
知音漫客是我脑洞大开的启蒙,我看的时候大概是11-14年,无数精彩的作品涌现出来,九硫党和九十党在论坛大打出手,斗罗大陆和斗破苍穹人气高所以每一期都有。周五放学的时候,我就去报亭买一期,跟朋友在公交车上一起看一起讨论。这些杂志都与友谊相关。
是什么时候不再看了呢?初三想要更加丰富的爱情体验舍弃了小小姐和漫客转向爱格,而念了大学,附近没有报刊亭加上新鲜的体验太多,我的空闲时间不用只花在没有手机才有的爱好--读书上,手机成了我最忠实的娱乐工具。看电视,打游戏,聊天,读纸质的期刊是一件花费精力的事情,没有必要。
写到这里,我有点明白了。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在没有手机的时候只有看小说杂志,有了手机就不会看纸质的东西了。就这我自己一代而言尚且如此,那下一代,比我们更早接触手机的孩子呢?那些从七八岁就有了手机的孩子,还会去看纸媒吗?
人是很难逆时代潮流而行走的,媒体的发展也是这样。纸媒的生存环境已经不再像我们当年那样,现在智能手机满大街都是,纸媒完全不具备竞争力。苟延残喘后,宣布解体。
现在的孩子可能不知道当年的女生人手一本爱格的盛况,因为只有我们恰逢其时。于是在今天,我只能怀念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