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到底应该是什么?我曾不止一次思考过这个问题,却始终得不出答案。
前段时间,我的外公突发疾病去世了,享年81岁。
我对外公的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他是一名老党员,晚年的他仍保持着年轻时候的爱好——编织竹椅、箩筐,鱼篓子等竹工具。
外公生前总爱到家门前的竹林里砍上一条竹子,然后熟练地编织起鱼篓子来。
待鱼篓做好之后,外公便会到家门前的水塘里捕鱼捕虾,虽然都是一些小虾小蟹,但他却乐此不疲。
有时候运气好,会捕到很多大田螺,外公会送一部分给邻居朋友,剩下就用清水养着,等到田螺把吃进去的泥土都吐干净之后,便在菜园里栽上几根紫苏,加上几个辣椒,于是一盆新鲜的香辣炒田螺便出炉了,配上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真的是美味至极。
可是,我再也吃不到外公抓的田螺了。
外公养了一条母狗,是一条中华田园犬。母狗成年后,养了很多小狗,外公没有送人,全部留下来自己养了。于是,家门前的地坪里,便多了几声“汪汪汪”的叫声,给安静的老房子增添了些许热闹。
夏天傍晚的时候,吃过晚饭后,外公会点上一根蚊香,然后坐在自己做的竹椅上乘凉。说是乘凉,倒不如用“发呆”这个词,形容的更贴切一点。
因为外公总爱看着门外,也不说话,偶尔会喝一口水,那些小狗们吃饱饭后,也会整齐地端坐在竹椅底下睡觉。一人几狗就那样静静的坐着,度过了很多个夏天。
年纪尚小的我,一直不明白,外公为什么总是喜欢一个人静静坐在那里发呆?是在回首过去的生活,还是因为缺少子女的陪伴,过于孤单,所以喜欢坐在家门前,眺望着大门外,苦苦期盼着“他们什么时候才有空回来看望我呢?”
当我稍微大了一些的时候,我想,这两者应该都兼而有之吧。
外公去世的时候,是在一个很平常的夜晚。听表姐们说,外公明明前一晚睡觉前还好好地,还跟她们聊了很久的天,有了些许困意之后,才进房睡的觉。
可是,任谁也没有想到,一贯早起的外公,他的生命却永远地停留在了那个看似平常的夜晚。
第二天早上,外婆去叫外公起床,却发现外公早已没有了呼吸。他的身体蜷缩在一起,拳头紧握,双脚并拢。也许是那个夜晚突发了疾病,但却没能成功呼救。
那天,我看到外公床底下有一条母狗,生了一窝可爱的小狗。小狗降临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是外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吊唁的时候,大家都在说外公的这一辈子都过得很苦,没有享过什么清福。
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等到孩子们的生活都稍微有了些许起色后,外公却急匆匆地离开了,为人子女却无法再尽孝道,这大概是人世间最遗憾的事情了。
所以,常回家看看吧,生命的意义虽不止于此,但如果让它成为永远的遗憾,那生命的意义就不再完整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而我认为,更多的人应该是夹在中间,比鸿毛重但比泰山轻。
我的外公,也是如此吧。但他在我心里的重量,却是无可比拟的。
我一直在想,生命的意义,到底应该是什么?
这短短的一生,究竟应该如何过,才是有意义的?
我不知道,于外公而言,他的这一生到底过的幸不幸福,有无意义。也许,不幸福多于幸福,毕竟,出生于战乱年代的他,经历过战争,土改,文革,改革开放这些重要年代,创建家庭,拉扯孩子长大,这些都是极其不容易的事情;又或者,幸福多于不幸福,因为见过战争的残酷,所以更懂得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因为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孩子的孩子也已长大成人,所以肩上的重担,终于能卸下来了,从这一个方面上讲,外公又是幸福的。
其实,幸不幸福的人生,于外公而言,都是有意义的。我见过外公愁眉苦脸的时候,也见过他开怀大笑的样子。平日里很少听他抱怨生活的苦,更多的是听他分享人生的乐趣,认识的三两好友的趣事。
所以呢?生命的意义到底应该是什么?
我觉得,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复制,也不可粘贴。
对于未来,我们很难把握,过好当下,只要你认为自己没有虚度光阴,那便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