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景观摄影对中国当代摄影的影响
在西方近现代园林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转折点,生态理论、建筑理论和艺术理论分别影响了西方的景观设计思想,相应的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景观设计思潮。受生态理论的影响,产生了生态主义景观设计;受建筑理论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景观、解构主义景观和高技术景观相应出现。在世界文化广泛交流的今天,西方的各种景观设计思潮或风格通过各种形式传入中国,为中国的景观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思潮或流派对国内园林设计的影响极其深远,尤其带来了生态技术、地域文化、文脉传承、环境艺术、高新材料等方面的新思想。
二、中国摄影师
张克纯
张克纯的作品里没有纯自然的景观,都是人工改造过的景观。他去藏区拍了两座山,一张是墨石公园,中间的山有点像文人画里的感觉,实际上是当地人把那座山围起来做为公园,画面右上方的山上还刻着墨石公园的印章,实际上它还是一个人造的消费景观。另外一座山,差不多隔了十几公里,只是略小一点。当地的藏民用马把石头挖回去修房子,它就变成一座矿山,两座山是同样材质,形式也接近,但他们的功能不同。所以他即便在藏区拍的也不是几万年、几亿年前的洪荒形象,他关注的不过是当代的事物。
云漫、左红
云漫和左红二人既为师徒,又是挚友。他跋涉全球数十万公里,突破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到达人迹罕至的旷野之境,用镜头记录下震撼心灵、美轮美奂的环球奇景。她沉潜多年,在岁月流逝的过程中,用生命的精诚,记录下那些肉眼无法定格的感人瞬间,以及在那每一个瞬间里生命的咏叹。
朱浩
朱浩镜头感受到的好,出现在摄影评论家顾铮的笔下则是:作为摄影家的朱浩,在将景观与空间作一种影像的固定与转化之际,在定义了现实的同时,也赋予时间与空间以新的意义。在他的观看之下,景观获得了自足性与自主性,而空间则蜕变为压缩、凝聚了时间、欲望、想象与记忆的历史容器。尝试将顾铮老师的意思转换一种表达,我理解为,第一层面是“定义了现实的同时,也赋予时间与空间以新的意义”。一般摄影师多停留在“定义了现实”的阶段,朱浩则往前再推进一步赋予“现实”之后“新的意义”;第二层面可看作是这些被拍摄下来的不是照片,而是一种景观,一种现象,此刻的照片不是为了证据停留,它已挣脱了这一牵绊,而作为一种镶嵌在景观中的“自足与自主性”开启了自由表达的通道,最终,曝光在照片上的城市景观空间和现实景观中的空间因创作者艺术家朱浩的情感注入,凝结该主题《上海默片》传递出来的对“时间、欲望、想象与记忆的历史容器”的集合。
三、自己观点
景观摄影它既包含纪实性,也具有一定的观念摄影的意味,它和风景摄影不完全相同。摄影师通常用人造景观为主要来拍摄目标画面从而体现出客观的景象,它引发人们对于照片背后的思考而不仅仅是欣赏。
西方景观摄影确实对中国当代摄影有一定影响,但中国摄影好好利用学习结合自己本身创造出了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