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才舒。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在省、市级甚至更高级别的示范课教学展示过程中,为了增强师生互动效果,同时也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总喜欢引导学生穿越历史,与古人对话。
例如,在教学《秦末农民大起义》时,有授课教师在课堂总结时提问学生:“强大的秦王朝二世而亡,而秦始皇当初却幻想着秦朝统治能够永远继续下去,如果你能够穿越历史,你想对秦始皇说什么?”
再比如,在教学《新文化运动》时,有授课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对于我们新时代的启示时问道:“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如果能够穿越历史,你想对新文化运动的先贤们说些什么?”
应该说,类似的现象在各级各类示范课中非常普遍。
作为授课教师,这样的设计初衷无疑是为了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以期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是,我们要知道:历史是过去发生的,历史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过去性。
历史发生在过去,历史是无法简单再现与重演的。
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在尊重历史学本质特点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根据考古发掘的实物、化石和前人的记录等各种一手与二手史料,尽可能认识并接近历史的真相并从中获得启示,汲取历史的智慧,为当下的现实世界提供积极的借鉴与参考,尽可能避免历史的重演。
既然历史无法简单的再现和重演,那么实际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穿越历史与古人对话就显得毫无意义甚至十分荒唐。
诚如叶小兵教授在新教材培训时示范课研讨时坦言:
有教师提问学生:“如果你能够穿越历史,你想对秦始皇说什么?”,且不说学生无法穿越历史,就算能够穿越历史见到秦始皇,你能够活着回来吗?
秦始皇仅仅是因为儒生和方士背后非议朝政就将其活埋,更别说你当面向秦始皇谈论其政策得失了。
应该说,叶小兵教授的发言直指当下部分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穿越历史与古人对话的不合理性与荒谬性,并为今后的历史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作为历史教师,需要在尊重历史学本质的基础上,优先使用一手史料,无法提供一手史料时,应该精选二手史料,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尽可能实现接近历史的真相并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真正做到:读史使人明智。
例如,在学习《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一课后,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学习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后所获得的启示:
1、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清楚认识到继位之初的严峻形势;
2、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化解矛盾,巩固大一统王朝……
这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就是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所在。
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也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回归本源的必然要求。
值得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借鉴并积极实践。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与分享。
咱们明天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