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懂得了在惩罚和娇纵之间,有一个更合适的教育姿态——正面管教。其实,很多教育者(包括教师和父母)都在努力地探寻这个中间领域,遗憾的是,绝大部分人还是在“惩罚”和“娇纵”两者之间取舍。
教育现场因此经常成了悲剧的现场,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冷战暴力,并声称都是为了孩子好,“爱”因此经常为教育错误背起了黑锅。吉诺特博士在《孩子,请把手给我》中这样说:“我们不但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就好比我是一名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诚恳地告诉我的病人,‘我非常愿意帮助您,尽管我没学到什么技术,但是我充满爱心!来吧,请相信我。’”
爱很重要,有爱的能力更重要,教育很重要,科学地教育更重要。
正如《正面管教》所言,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和孩子的冲突中,我们总是用“原始大脑”,甚至是“爬行动物的大脑”而非“理智的大脑”,没有把爱的信息传递出去,而传递的是不良情绪和赢的意识,教育最终异化成了一场和孩子争夺权力的比赛。
我们应该是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要“赢孩子”,《正面管教》的这个理念让我删繁就简,回溯教育的初心——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快乐成长。“赢得孩子”,让孩子信赖,喜爱甚至崇拜,就赢得了无限的教育空间和教育话语权,而为“赢孩子”,是错位的教育,违背了其旨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育更是需要从“心”开始的宏大又细腻温婉的叙事。
当然,“赢得孩子”,不是一味地顺从、娇纵,而是“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这是该书最先触动到我的“正面管教工具”,它让我我想到了自己在教育中要么毫无原则地和善,要么毫无慈爱的坚定,有时候自己都觉得自己人格分裂了。“和善与坚定并行”,一以贯之,明确我们是要帮助孩子,“帮助他们体验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教给孩子具备良好的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而“和善”能让孩子体验到爱,但只有“和善”也可能让孩子失去成长自我的机会;“坚定”能够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刚毅的品质,但只有“坚定”却容易让孩子失去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因此,只有“坚持和善而坚定”,才能“赢得孩子的合作”及成长。
如此“和善与坚定并行”地赢得孩子是可行的,书中讲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1.表达你对孩子的感受的理解;2.表达同情,而不是宽恕;3.和孩子分享你的真实感受;4.让孩子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先赢得孩子的信任,然后与孩子合作,一起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非惩罚。让孩子参与到方法、规则的制订中来,那么,他们执行落实的积极性就会更高,他们在被尊重中获得更强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也在参与中获得更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能。
可见,“赢得孩子”的教育是符合孩童的成长和教育规律的。
“犯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时机”、“让孩子们事先参与”、“积极的‘暂停’”、“安排特别时光”、“放弃控制,邀请孩子合作”、“苏格拉底法”等,都是科学而温暖的教育思想和方式,能帮助我们很好地践行“赢得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