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陈晓旭,在一叶小舟上,泪眼朦胧。纤瘦的身影,素色的衣服,不致惊艳,却直中心扉,这就是林妹妹。王扶林导演曾经说,一开始觉得陈晓旭不够漂亮,化妆之后才觉得像林黛玉。
“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形似和神似的区别。不否认陈晓旭算不上绝美,却是最有黛玉神韵的一个。她的脸虽然骨架不够小巧,却没有一丝多余的肉。某些镜头角度不对,就会显得不那么美,但毋庸置疑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当得起“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描述。
后来开始注意她诠释的悲喜哀忧,仿佛她生下来就是为了演林黛玉这个角色。她葬花,她读书,她写诗,她取笑刘姥姥,她病,她死。一幕幕栩栩如生,记忆犹新。
开始去看她的《梦里三年》,讲述她是如何写自荐信,如何打算,如何排练试镜,怎么拍戏。她的文字细腻感伤,又有一种难得的天真。我明白为什么是她了,因为她有一颗与潇湘妃子相似的心。
泥泞之中,梅花红红白白地落了一地,其中还有未放的花蕾,真的是红消香断了。我从没想到,美丽的生命竟是如此脆弱。我木然而立,心里有些酸酸的。落花犹人呵,谁又能知道自己的命运不会象这落花一样呢? ——陈晓旭《梦里三年》
在她入组之后,写出这样的文字,或许不足为奇。但是在十四岁那年,她已经发表过一首诗,叫《我是一朵柳絮》。十几岁就有这般心境,委实是黛玉最恰当的人选。
我是一朵柳絮/生长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的把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演过黛玉之后,这个形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她接演过《家春秋》里的梅表姐,反响平平。毕竟林黛玉珠玉在前,起步太高。后来的角色又有谁能够比肩呢?
陈晓旭有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却比林黛玉多了几分坚强果断。早在王扶林问她考不考虑其他角色时,她的回答是“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别人,观众会说,林黛玉去演别人了。”早就可以看到她的人生不限于外表的柔弱。
她经营的广告公司有声有色,十五年,世邦的总资产达到两亿元。弃演从商,抓住时机投资创建广告公司,这些人生重大的转折点,她每一个都果断坚定的走过。
或许是因为她最喜爱的书并非仅仅是《红楼梦》,还有另外一本《简爱》。她的外表像黛玉,内心却住着一个简爱,支撑她有力量做出许多抉择。
包括后来的信仰佛教,剃度出家,不治沉疴,皈依佛门,都可以看出她人生每一步的选择都是坚定而不容逆转的。一段净空法师的讲经带她进入佛教,在确诊患癌之后,她毅然决然放弃治疗,剃度出家。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她要去追寻内心的平静,追求那个没有生老病死的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池里,盛开出一朵最清丽的白莲。
2007年2月,她把财产分成三份,一份给家人,一份给佛教,一份给慈善。随即在兴隆寺剃度出家。不过三个月之后,癌症病发,一代奇女子的人生就此完结。享年41岁。
她临走时尽可能周全一切,安排家人,回馈社会,支持佛教,成全自己。可想她如此红颜薄命,安知不是操心太多的缘故。可怜可叹,终究是逃不出世外仙姝寂寞林。
一抔净土,万种柔肠,怎伤心桥下伊人影乱。绿烟锁处,敲棋声歇。忽梦里依稀,香冢泣了残红。更芙蓉水远,似谶成真,倩谁收取胭脂泪。
廿载芳姿,千秋遗韵,才谑笑语中姐妹情深。雁字回时,菱花镜寒。算石旁错落,绛珠偿却夙愿。其离恨天高,如风化雨,听我长歌柳絮诗。 ——周岭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