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的悲观是性格的一种色彩,而惯性的深度悲观是一种病,得治,它有一个前提:伴随着对自己情绪的无能为力,喜的时候轻微一些,忧的时候深度爆发。我MUAMUA就是一个栗子,深度悲观病患者,凡事先想到的就是它坏的一面,还会向身边的人辐射。我的爸爸她的老公,长年生活在有效辐射区内,每每酒后向我们倾诉自己如何的心累(不知怎么的,脑子里这些画面蹦出来后,好想笑,这或许正是他们‘秀恩爱’的一种吧)。但我觉得能治的还是治好吧,这并不是一种容易承受的‘恩爱’,更多的时候它会发展成情绪压力,压在你和身边人的心上、生活里、工作中。
悲观的外衣是面对未知时,对自己的承受或应对能力的一种担忧。深度的不自信是它的衬里。
不自信会对正确表现自己形成阻碍甚至造成伤害。不自信的时候,我们总是不能坚定地做自己,从而被外界的人事物或观念所奴役和驱使。怎么治呢?
我们身上的自信或不自信并不是固定的形态,有时我们会自信满满,有时我们的自信会不在线(跌落谷底),而我们需要的是它保持平缓起伏、落差不大。如何保障我们的自信保持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线呢?这需要我们调节自己对人事物(包括对我们本身)的期望值。首先明确自己的底线(即自我承受的风险管控),包含期望得到和愿意付出两方面。然后是摸索和调整,使两者保持一个平衡,举个栗子:
月收入一万块和月收五万块的两个人,都愿意付出一年时间的努力来全款买一辆心仪的车,车子售价100万+。这里两个人都需要去‘平衡’,要么调整期望值,买个售价更低的车;要么调整自己的付出,延长努力赚钱买车的时间。
what?这不就是权衡利弊吗?太简单了吧!没错,我要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我们常常在做的事,可是,你做到了吗?别以为做起来很容易,如果平衡不当,就会变成‘欲望’被满足,而压力被人为的增加,经过一连串类似事件长此以往的累积,我们的自信就被令自己失望的"现实"打击到谷底。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以为——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我们的悲观是有事实依据可循的!进而从骨子里悲观起来。。。要命的是,它其实只是由于我们对自己和周围人事物的认知不够充分客观造成的!
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有足够充分的客观认知的基础上的。而不止于言谈举止,我们建立的客观、科学、符合逻辑的“思维”更是一种自信的内在体现。当我们见过持续自信的自己后,让惯性的深度悲观见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