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整天窝在家里,伴着窗外时而滂沱、时而细密的春雨,看完了路内的《慈悲》。
这是一部很深刻的小说,充满了力量,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部关于信念的小说。细细品下去,仿佛饮一杯浓浓的春茗,入口苦涩,回味甘香。
02
整个故事明线是水生的整个人生经历,暗线是整个大时代的发展,二者紧密相连。
水生12岁那年,遇上大饥荒,一家四口人在分食最后一个野胡萝卜之后,妈妈带着水生,爸爸带着弟弟,分头去投奔城里医院工作的叔叔。
妈妈无论如何都不肯分开,她怕,一分开,就是永别。
可是爸爸不愿意全家人死在一起,分头走,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妈妈牵着水生,走过一个白天和黑夜;水生牵着妈妈,走过一个黑夜和白天。
饥荒横行、兵荒马乱的年代,人命如草芥。
途中,他们看见无数和他们一样的人,疯了的,倒下的,最终没能淌过死亡这条河。
饥饿使人麻木、苦难使人冷漠,无可奈何使人面对生命的离去也能无动于衷。
终于,水生和妈妈找到了叔叔,可是爸爸和弟弟却散落天涯。
妈妈把他托付给叔叔后,固执的回去找爸爸和弟弟,这一去,再也没回来。
水生从此跟叔叔住在城里,叔叔不会生小孩,水生做了叔叔的儿子。
叔叔让水生念了工专,毕业后做了苯酚厂的工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小小的工厂也如同一个大社会,水生身处其中,跌跌撞撞、起起落落,却始终保持着人性的善良与温暖,或许是从小父母的彼此相爱,给了他的内心涂上了慈悲的底色。
正直热心、与他情同父子的师傅,在临死前将女儿玉生交给他,也将家中的重担一并交给了他。
玉生由于患肝病导致不能生育,水生并不介意,仍毫不犹豫的同意和她一起生活。
从此,水生和玉生相互扶持、彼此照顾、用温情默默相守。
日子在两人的共同经营下越过越好,水生的中专文凭和聪明能干也让他从工人做到技术员,从技术员做到工程师。
后来,他们领养一个亲戚家的女孩子,天生兔唇,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水生和玉生不嫌弃她是残疾,用满满的爱,努力滋养着这个孩子,为她治病,让她上学,使她长成一个阳光温暖的大学生。
他们给她取名为复生,死而复生。
时间的车轮同时裹挟着希望与失望滚滚向前,体弱多病的玉生身体越来越差,除了本身不能上班,医药费也越来越多,而水生所在的苯酚厂改制关停,被私人买下后,水生面临着下岗的危险,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重新回到原来的车间去顶岗。
看着车间里全是他一样头发苍白皱纹满面的老工人,水生感慨世事无常,人生如大梦一场。
玉生终于因病先行一步,她对水生说:我这一生,真是太麻烦你了。
水生与复生送她上路,春雷滚滚,为玉生送行。
玉生的遗像淡淡的笑着,温柔的静望水生和复生,生活还是要继续。
改革开放的热潮却给了水生机会,他与旧同事一起,为私人企业设计方案,培训工人,赚到的钱比一生中任何时候都多。
复生去了邻省上大学,水生经常去外地出差,家里只剩玉生的遗像。
水生每次出门前都会叮嘱玉生好好看家,每次回来都会把挣来的钱放在她遗像前面给她看。
水生六十岁那年,梦见玉生了。醒后,他准备把存放在殡仪馆的玉生的骨灰,安葬在他十二岁那年离开的故乡,他希望自己死后也可以葬在这里。
带着玉生的骨灰,水生辗转车船,一路和玉生说话,给她的灵魂指引方向,怕她迷失在外面。
快到故乡的时候,水生却意外遇到了幼时失散的弟弟云生。
世界很大,世界也很小,生死聚散,或许上天自有安排。
一路辗转,半世离散,听弟弟讲述当年和他们分开后的事情,水生老泪纵横。
云生做了和尚,内心皈依佛门,不愿再和水生一起生活。水生看着弟弟,他们中间隔着整整半个世纪的红尘,二人无言以对。
别了弟弟,水生带着玉生的骨灰,在父亲去世的地方抓了一把黄土,带着他们落叶归根。
这本书,看的时候总想与余华的《活着》相比较,却没有看《活着》那种沉重的心理。
作者路内的境界很高,笔触冷静又不失温情,人物形象塑造的活灵活现,描写生活的无奈时又有着一种淡然和超脱。
水生起伏的一生,从饥荒年代到当代工人阶级所遭遇的生活困境,再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机,在他的身上,可以触摸到时代的变化。
就如同小说结尾时云生所说:生亦苦,死亦苦,人间一切,皆是苦。书中人物的命运,大都是苦的。乱世浮生,谁主命运浮沉?
作者却用大慈悲的情怀,勾勒着这些悲痛和苦难。
路内曾说:我写的是一种中国式的善良,甚至价值观不是很高明的善良。
有意思的是,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名字都带着“生”,水生、玉生、复生、根生、云生......这个字寓意深远,“生”是每个活着的人永恒的话题。
在动荡的年代,生存是最重要的事情;在和平年代,生活就成了最重要的命题。
都说生容易,活也容易,生活却不容易。
世事艰难,现代的我们,也该如同水生一样,用一种慈悲的信念,去对抗生活的沉重压力和重重无奈,勇敢的“生”,认真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