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8的见面礼、16万的彩礼、“十全十美”的过大礼、城里的一套房子……这是安徽砀山小伙李志的结婚账单,他刚刚在上个月完婚。
这几年,各大媒体总会隔三岔五地报道“因彩礼太高,男人几乎结不起婚”的新闻。男方抱怨女方过于物质,女方又觉得自己需要一个保障,各有各的道理。
但归根结底,对待彩礼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基于你的原生家庭以及你的性别。
这是一场原生家庭间的博弈
在中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许多年轻人即将和爱人走进婚姻殿堂,迈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在本应该互相信任建立一个新整体时,却把彼此看成是博弈的双方,希望对方能为自己做出退让和牺牲。在这其中,原生家庭发挥了极大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原生家庭形成的“原生情结”会使许多年轻人在一定程度上“内化”了父母的行为方式,从而影响着他们的认知,结婚时不可避免的要遵从父母的期待。
在结婚这件事上,父母的期待主要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找到一个条件不错的对象,而彩礼则是验证对方经济实力的一个考量。没有哪一个父母真的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经济条件相差太多的男生。只是有时候,这一个考量过于大,对于不少男方家庭来说,像被狠狠地吸了一次血,有些不堪重负。
但反过来想一下,如果男方家庭生了女儿,女方家庭有了儿子,他们的态度又会发生什么改变呢?大概会与当初的反转过来吧,男方家庭希望自己的女儿获得更多的保障,而女方家庭又会抱怨娶媳妇的成本太高。
说到底,年轻人结婚时,如果没有意识到彼此的结合是纯粹的为了彼此的幸福,想要共同走一生,而非需要承载来自父母的期盼或需求,同样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话,结婚终究是一场原生家庭间的博弈。
这是一场关于性别的投资
曾经问过一位朋友,结婚时向男方要高额彩礼,是为什么?
她给我的回答是:不收高额彩礼,怎么证明老娘的价值?如果他真的爱我,他肯定愿意为我花钱。
对于男女双方来说,结婚就像一场投资。
不少男生即使是砸锅卖铁、贷款借债、满腹怨言,也要付高额彩礼把女方娶进门,是为了什么?除了爱情因素之外,不得不承认的一个原因是:女方嫁进来,可以为夫家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共同赚钱,甚至照顾老人。对于男方而言,短期的投资可以换来长期的利益,值!
但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女方愿意花高额彩礼把男方娶回家,将来所生的孩子要随母姓,作为男方的你愿意嫁过去,扮演一个媳妇的角色吗?答案自在你的心中。
而女方,通过收取高额彩礼获得了一份未来的保障以及对自己价值的肯定。这一场投资看起来似乎公平,能降低男女双方的风险厌恶感,但作为女人,通过高额彩礼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在无形之中几乎把自己与商品等同起来了。即使彩礼高到一百万甚至一千万,你的价值也并没有真正提高。
一个有独立思想且自尊自爱的女人,首先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女人。
亦舒曾经说过:无论多豪华的婚礼,都不代表幸福婚姻。两个人终生相处和睦与否与宴开几席、多少首饰全无关联。
但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男人不想吃亏,女人不愿意被占便宜,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物化且待价而沽,这已经成为一种隐形的社会规则。
一种规则想要在社会中通行,关键是人们能否接受并相信它。
(高额)彩礼之所以仍有市场,是因为大多数人选择相信并接受这个延续了千年的社会规则。掌握规则的人仍然把结婚成本甚至生存成本定得太高,那么彩礼嫁妆、婚房车子、婆媳之争、原生家庭间的博弈等等就会一直存在。想让规则接受者完全跳出这些观念不管不顾,并非易事。毕竟,让他们去背弃一个相信了许久的规则是一件颇有风险的事情。
有规则接受者,就必定会有规则突破者。他们在看待结婚这个问题时,会撇开表面的浮油,也就是所谓的结婚成本,去看清楚结婚的本质只是和相爱的人共同组织一个家庭,一起走完人生的下半个旅程,并没有过多地被传统的“好”与“坏”观念所束缚而失去幸福。
在我们吐槽或者为这些“不切实际”的规则突破者感到担忧时,难说他们创造的新规则会不会反而成为后来的主流。
今日话题:你怎么看待高额彩礼现象?